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对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及调处机制的探讨 | 第8-9页 |
1.2.2 对国外劳动争议分类及调处机制进行评析借鉴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1.4.1 劳动关系 | 第11页 |
1.4.2 劳动争议 | 第11-13页 |
第2章 劳动争议调处的一般机制:以Y区为例 | 第13-22页 |
2.1 Y区劳动争议调处工作机制 | 第13-14页 |
2.1.1 Y区概况 | 第13页 |
2.1.2 Y区劳动争议调处的工作机制 | 第13-14页 |
2.2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劳动争议比较分析 | 第14-20页 |
2.2.1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劳动争议基本情况 | 第14-15页 |
2.2.2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劳动争议的主要特征 | 第15-16页 |
2.2.3 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 | 第16-20页 |
2.3 劳动争议调处中的问题 | 第20-22页 |
2.3.1 劳动争议处理难度明显增加 | 第20页 |
2.3.2 劳动争议缺乏沟通协调解决的长效机制 | 第20-21页 |
2.3.3 劳资双方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协商、集体谈判机制 | 第21-22页 |
第3章 “分类调处”:劳动争议调处及其后果 | 第22-36页 |
3.1 劳动争议调处的一般工作机制 | 第22-27页 |
3.1.1 我国劳动争议调处机制 | 第22-23页 |
3.1.2 国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 | 第23-26页 |
3.1.3 国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7页 |
3.2 “分类调处”:劳动争议调处的方式与特性 | 第27-34页 |
3.2.1 重大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 | 第27-29页 |
3.2.2 欠薪逃匿案件 | 第29-31页 |
3.2.3 利益之争型劳动争议 | 第31-33页 |
3.2.4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纠纷的调解 | 第33-34页 |
3.3 “分类调处”的后果与问题 | 第34-36页 |
3.3.1 “分类调处”的一般后果 | 第34页 |
3.3.2 “分类调处”的主要问题 | 第34-36页 |
第4章 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 | 第36-44页 |
4.1 优化三方协商机制 | 第36-37页 |
4.2 健全我国现行的劳动仲裁制度 | 第37-38页 |
4.3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 第38-39页 |
4.4 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 第39-41页 |
4.5 提升政府、行业和企业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