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8-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疱疹病毒TK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 疱疹病毒TK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前言 | 第13页 |
·TK基因序列的特点及其表达调控 | 第13-14页 |
·TK基因序列的特点 | 第13页 |
·TK基因的同源性 | 第13-14页 |
·TK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14页 |
·病毒TK编码蛋白的特点及功能 | 第14-15页 |
·TK编码蛋白的特点 | 第14页 |
·TK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14-15页 |
·TK编码蛋白的功能 | 第15页 |
·TK缺失疫苗的研究 | 第15页 |
·小结及展望 | 第15-16页 |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TK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时相的研究 | 第16页 |
·基于TK基因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17-43页 |
第二章 鸭瘟病毒TK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时相分析 | 第17-32页 |
1 材料 | 第17-19页 |
·毒株、鸭胚、抗体 | 第17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7-19页 |
·制备鸭胚成纤维细胞相关试剂 | 第17-18页 |
·转录时相相关试剂 | 第18页 |
·表达时相相关试剂 | 第1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对实验器皿的处理 | 第1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TK基因的转录时相分析 | 第19-21页 |
·FQ-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19页 |
·FQ-PCR引物的验证 | 第19页 |
·鸭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病毒接种 | 第19-20页 |
·总RNA的抽提 | 第20页 |
·RNA完整性及纯度测定 | 第20页 |
·逆转录 | 第20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0-21页 |
·定量检测样品 | 第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Western-blot分析TK基因的表达时相 | 第21-22页 |
·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及病毒接种 | 第21页 |
·细胞蛋白的提取 | 第21-22页 |
·SDS-PAGE | 第22页 |
·Western-blot分析 | 第22页 |
3 结果 | 第22-28页 |
·DPV TK基因在宿主细胞的转录时相分析 | 第22-27页 |
·对RNA的完整性及纯度分析 | 第22页 |
·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22-23页 |
·FQ-PCR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3-24页 |
·FQ-PCR对DPV TK基因的定量检测 | 第24-27页 |
·TK基因表达时相分析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32页 |
·FQ-PCR转录时相分析 | 第28-30页 |
·FQ-PCR方法的选择 | 第28-29页 |
·TK基因转录谱特征 | 第29-30页 |
·Western-blot表达时相的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鸭瘟病毒TK蛋白作为包备抗原ELISA检测DPV抗体 | 第32-43页 |
1 材料 | 第32-33页 |
·TK蛋白、血清样本 | 第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TK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3-34页 |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优化 | 第33页 |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优化 | 第33页 |
·TK-ELISA临界值的确定 | 第33-34页 |
·对TK-ELISA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析 | 第34页 |
·重复性分析 | 第34页 |
·阻断试验 | 第34页 |
·TK-ELISA、DPV-ELISA及SNT之间的符合率 | 第34页 |
·用TK-ELISA和DPV-ELISA监测鸭瘟抗体的动力学变化 | 第34页 |
3 结果 | 第34-40页 |
·TK-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5-39页 |
·TK-ELISA的程序优化 | 第35-36页 |
·TK-ELISA临界值的确定 | 第36页 |
·特异性及敏感性分析 | 第36-37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37-38页 |
·阻断试验 | 第38-39页 |
·TK-ELISA、DPV-ELISA及SNT之间的符合率 | 第39页 |
·用TK-ELISA和DPV-ELISA监测鸭瘟抗体的动力学变化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3页 |
·选择TK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的优势 | 第40页 |
·蛋白表达系统及对TK包被抗原的处理 | 第40-41页 |
·方法的建立 | 第41页 |
·其他 | 第41-43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