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1.1 目的基因 | 第15页 |
1.1.1 GmPHD2基因 | 第15页 |
1.2 遗传转化载体 | 第15-17页 |
1.2.1 Ti质粒 | 第16页 |
1.2.2 Ri质粒 | 第16-17页 |
1.3 植物表达载体 | 第17-19页 |
1.3.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分类 | 第17-18页 |
1.3.2 植物表达载体的筛选标记基因 | 第18-19页 |
1.4 大豆基因型筛选 | 第19-20页 |
1.5 大豆外植体的选择 | 第20-23页 |
1.5.1 子叶节 | 第21-22页 |
1.5.2 胚尖 | 第22页 |
1.5.3 下胚轴 | 第22-23页 |
1.6 小结 | 第23-25页 |
2 影响大豆遗传转化主要因素及相关条件优化 | 第25-33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2.1.1 大豆、菌种和质粒 | 第25-26页 |
2.1.2 培养基成分 | 第26页 |
2.1.3 工程菌液制备 | 第26页 |
2.1.4 外植体的获得与培养 | 第26-27页 |
2.1.5 GUS染色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2.1 不同大豆基因型利用胚尖法经农杆菌转化后gus基因的瞬时表达 | 第27-28页 |
2.2.2 不同大豆基因型利用下胚轴法经农杆菌转化后gus基因的瞬时表达 | 第28页 |
2.2.3 不同大豆基因型利用常规子叶节法经农杆菌转化后gus基因的瞬时表达 | 第28-30页 |
2.2.4 子叶节法的萌发时间对‘浙春3号’gus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第30页 |
2.2.5 子叶节法的萌发时间对‘浙春3号’芽诱导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3 pBA002-GmPHD2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 第33-47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3-40页 |
3.1.1 大豆、菌种和质粒 | 第33页 |
3.1.2 主要酶和试剂 | 第33-34页 |
3.1.3 培养基 | 第34-35页 |
3.1.4 pBA002-GmPHD2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7页 |
3.1.5 农杆菌介导pBA002-GmPHD2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 第37-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3.2.1 pBA002-GmPHD2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0-44页 |
3.2.2 T_0代转基因大豆对草丁膦的抗性筛选及分子检测 | 第44-46页 |
3.3 讨论 | 第46页 |
3.4 结论 | 第46-47页 |
4 pES002-GmPHD2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 第47-5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1页 |
4.1.1 大豆、菌种和质粒 | 第47页 |
4.1.2 主要酶和试剂 | 第47页 |
4.1.3 培养基 | 第47-48页 |
4.1.4 pES002-GmPHD2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4.1.5 农杆菌介导pES002-GmPHD2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 第49-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4.2.1 pES002-GmPHD2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1-52页 |
4.2.2 转基因大豆T_0代的分子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4.2.3 转基因大豆T_1代的草甘膦筛选及分子检测结果 | 第53-55页 |
4.3 讨论 | 第55-56页 |
4.4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