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微藻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微藻概述 | 第11-12页 |
1.1.2 微藻的代谢产物及其应用 | 第12-14页 |
1.1.3 微藻生物技术应用进展 | 第14-15页 |
1.1.4 微藻产油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蓝细菌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蓝细菌概述及其应用 | 第16-17页 |
1.2.2 影响蓝细菌生长的生态因子 | 第17-18页 |
1.2.3 蓝细菌的分子鉴定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0页 |
2 形态学鉴定 | 第20-26页 |
2.1 前言 | 第20-21页 |
2.2 材料及方法 | 第21-23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2 藻种准备 | 第21页 |
2.2.3 样品准备 | 第21页 |
2.2.4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21-22页 |
2.2.5 实验结果 | 第22-23页 |
2.2.5.1 LZ1 的种群形态特征 | 第22页 |
2.2.5.2 光学显微镜结果 | 第22-23页 |
2.3 讨论 | 第23-26页 |
3 蓝细菌 LZ1 16SrRNA 分子鉴定 | 第26-44页 |
3.1 前言 | 第26-28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1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3.2.2 测定和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3.2.2.1 DNA 提取 | 第28-29页 |
3.2.2.2 PCR 扩增 | 第29-30页 |
3.2.2.3 PCR 产物凝胶电泳拍照 | 第30-31页 |
3.2.2.4 PCR 产物测序 | 第31页 |
3.2.2.5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1-42页 |
3.3.1 蓝细菌 LZ1 PCR 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3.3.2 16S rDNA 序列分析结果 | 第32-34页 |
3.3.3 遗传距离及变异率分析结果 | 第34-36页 |
3.3.4 构建系统发育树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第36-42页 |
3.4 讨论 | 第42-44页 |
4 蓝细菌 LZ1 的生理生态研究 | 第44-58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材料及方法 | 第44-47页 |
4.2.1. 藻种准备 | 第44页 |
4.2.2. 培养基 | 第44-45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2.4.1 蓝细菌 LZ1 不同浓度 NaHCO3 的培养 | 第46页 |
4.2.4.2 蓝细菌 LZ1 不同起始 pH 值的培养 | 第46页 |
4.2.4.3 蓝细菌 LZ1 不同浓度的氮源(尿素)的培养 | 第46页 |
4.2.4.4 蓝细菌 LZ1 不同浓度的氮源(NaNO3)的培养 | 第46页 |
4.2.4.5 蓝细菌 LZ1 不同浓度磷(Na2H2PO4)的培养 | 第46-47页 |
4.2.5 测定方法 | 第47页 |
4.2.5.1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7页 |
4.2.5.2 pH 值测定 | 第4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7-55页 |
4.3.1 不同浓度 NaHCO3对蓝细菌 LZ1 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不同起始 pH 水平对蓝细菌 LZ1 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3 不同浓度尿素对蓝细菌 LZ1 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4 不同浓度 NaNO3对蓝细菌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5 不同磷浓度对蓝细菌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 讨论 | 第55-58页 |
4.4.1 蓝细菌 LZ1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5页 |
4.4.2 蓝细菌 LZ1 对高碱的适应 | 第55-56页 |
4.4.3 尿素与硝酸钠对蓝细菌 LZ1 生长的影响 | 第56页 |
4.4.4 磷对蓝细菌 LZ1 生长的影响 | 第56-58页 |
5 总蛋白质测定及氨基酸组分分析 | 第58-62页 |
5.1 前言 | 第5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2.1 总蛋白质测定方法 | 第58-59页 |
5.2.2 氨基酸组分分析方法 | 第59页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9-62页 |
6 总结及展望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