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汇兑、对外金融关系论文

汇率制度、汇率弹性与金融加速器效应非对称性--基于TVAR模型的检验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导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2.1 金融加速器非对称性的相关研究第11-15页
        1.2.2 将汇率制度引入金融加速器来解释经济波动第15-17页
        1.2.3 其他因素对金融加速器效应影响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8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创新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0-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不同汇率制度下金融加速器的传导机制分析第23-28页
    2.1 固定汇率制度下金融加速器机制分析第23-25页
        2.1.1 经常账户收支对产出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第23页
        2.1.2 投资对产出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第23-24页
        2.1.3 消费对产出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第24页
        2.1.4 信贷对产出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第24-25页
    2.2 浮动汇率制度下金融加速器机制分析第25-28页
        2.2.1 经常账户收支对产出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第25页
        2.2.2 投资对产出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第25-26页
        2.2.3 消费对产出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第26-27页
        2.2.4 信贷对产出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第27-28页
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化过程第28-31页
    3.1 1994 年以前的汇率制度演变第28页
    3.2 汇率并轨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1994~2005 年7月)第28-29页
    3.3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 年7月至今)第29-31页
4 汇率弹性的构造与测度第31-39页
    4.1 以“G-R模型”为基础构造汇率弹性模型第31-33页
        4.1.1 汇率弹性的构造方法比较第31-33页
        4.1.2 本文选取“G-R模型”为基础的模型方法第33页
    4.2 本文对汇率弹性的状态空间模型测度方法第33-34页
    4.3 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第34-36页
    4.4 本文对汇率弹性的测度第36-39页
5 汇率弹性对金融加速器效应非对称性影响的TVAR模型检验第39-83页
    5.1 TVAR模型的一般介绍第39页
    5.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第39-40页
    5.3 以汇率对国民收入的弹性(SV3)作为门限向量的TVAR检验第40-54页
        5.3.1 信贷等变量对产出的冲击效应第41-46页
        5.3.2 汇率对产出等变量的冲击效应第46-51页
        5.3.3 其他冲击效应第51-54页
    5.4 以汇率对利率的弹性(SV4)作为门限向量的TVAR检验第54-68页
        5.4.1 信贷等变量对产出的冲击效应第55-61页
        5.4.2 汇率对产出等变量的冲击效应第61-65页
        5.4.3 其他冲击效应第65-68页
    5.5 以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弹性(SV5)作为门限向量的TVAR检验第68-83页
        5.5.1 信贷等变量对产出的冲击效应第69-75页
        5.5.2 汇率对产出等变量的冲击效应第75-79页
        5.5.3 其他冲击效应第79-83页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83-86页
    6.1 研究结论第83-84页
    6.2 发挥汇率制度金融加速器效应的政策建议第84-85页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致谢第90-91页
附录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期限错配对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
下一篇:兴业银行外汇避险产品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