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1 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1.1 新型城镇化内涵 | 第21-23页 |
2.1.2 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2 流通产业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2.1 流通产业内涵 | 第24-25页 |
2.2.2 流通产业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3 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产业的互动机制 | 第26-29页 |
2.3.1 新型城镇化对流通产业的作用 | 第26-27页 |
2.3.2 流通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 第27-28页 |
2.3.3 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产业的互动机制 | 第28-29页 |
第3章 山西省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37页 |
3.1 山西省城镇化现状 | 第29-31页 |
3.1.1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评 | 第29-30页 |
3.1.2 山西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2 山西省流通产业现状 | 第31-37页 |
3.2.1 山西省流通产业基本状况 | 第32-33页 |
3.2.2 山西省流通产业规模 | 第33-34页 |
3.2.3 山西省流通产业经营状况 | 第34-37页 |
第4章 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37-50页 |
4.1 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与流通产业的关系检验 | 第37-38页 |
4.1.1 指标及样本选择 | 第37页 |
4.1.2 计量分析 | 第37-38页 |
4.2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产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及检验 | 第38-49页 |
4.2.1 系统模型的基础 | 第38-41页 |
4.2.2 系统模型的构建 | 第41-44页 |
4.2.3 系统模型的仿真模拟 | 第44-49页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第5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西省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0-54页 |
5.1 基础设施不完善,流通机制不够健全 | 第50-52页 |
5.1.1 大城市流通现代化水平低 | 第50-51页 |
5.1.2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51-52页 |
5.1.3 商务人才机制不健全 | 第52页 |
5.2 产业布局不合理,流通业态单一 | 第52-53页 |
5.3 信息化程度低,流通成本偏高 | 第53-54页 |
第6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西省流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54-65页 |
6.1 完善基础设施 | 第54-57页 |
6.1.1 走城乡联动发展道路 | 第54-55页 |
6.1.2 走产业联动发展道路 | 第55-57页 |
6.2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 第57-59页 |
6.2.1 创造流通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 第57-58页 |
6.2.2 重视流通人才队伍建设 | 第58页 |
6.2.3 增加财税等资金投入与支持 | 第58-59页 |
6.2.4 强化市场监管 | 第59页 |
6.3 优化空间布局 | 第59-61页 |
6.3.1 重视商贸流通主中心的辐射作用 | 第59-60页 |
6.3.2 发挥商贸流通副中心的跟随作用 | 第60-61页 |
6.4 扩大城乡消费 | 第61-63页 |
6.4.1 增加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 第62-63页 |
6.4.2 激发城镇居民消费潜力 | 第63页 |
6.5 实施“互联网+流通产业”战略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1、结论 | 第65-66页 |
2、展望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附录1 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第67页 |
附录2 城镇化水平与流通产业的关系检验原始数据 | 第67页 |
附录3 流通产业产值历史检验结果图 | 第67-68页 |
附录4 城镇居民消费总量历史检验结果图 | 第68页 |
附录5 GDP历史检验结果 | 第68页 |
附录6 城镇总人口历史检验结果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