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1.2 新能源汽车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车身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4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4.1 汽车碰撞法规 | 第16页 | 
| 1.4.2 新车安全评价规程 | 第16-17页 |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 2.1 有限元法 | 第19-20页 | 
| 2.1.1 有限元法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 2.1.2 有限元法原理 | 第20页 | 
| 2.2 显式积分法 | 第20-21页 | 
| 2.3 时间步长控制 | 第21-22页 | 
| 2.4 接触算法 | 第22-23页 | 
| 2.5 沙漏控制 | 第23-24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TB前纵梁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38页 | 
| 3.1 变截面拼焊板(TB) | 第25-26页 | 
| 3.2 前纵梁CAD模型 | 第26-27页 | 
| 3.2.1 简化前纵梁CAD模型 | 第26-27页 | 
| 3.2.2 应用TB板设计前纵梁 | 第27页 | 
| 3.3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择 | 第27-28页 | 
| 3.3.1 HYPERWORKS | 第27-28页 | 
| 3.3.2 LS-DYNA | 第28页 | 
| 3.4 模型特征修复与清理 | 第28-29页 | 
| 3.5 网格划分 | 第29-30页 | 
| 3.5.1 网格划分准则 | 第29页 | 
| 3.5.2 前纵梁网格划分 | 第29-30页 | 
| 3.6 材料属性 | 第30-32页 | 
| 3.7 接触、连接方式和配重 | 第32-33页 | 
| 3.8 设定刚性墙 | 第33页 | 
| 3.9 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仿真调试 | 第33-37页 | 
| 3.9.1 有限元模型可靠性评价 | 第34-35页 | 
| 3.9.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 3.10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TB前纵梁正碰试验设计 | 第38-48页 | 
| 4.1 TB前纵梁优化问题描述 | 第38页 | 
| 4.2 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 4.2.1 试验设计思想 | 第38-39页 | 
| 4.2.2 试验设计方法 | 第39页 | 
| 4.3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39-43页 | 
| 4.3.1 数值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 4.3.2 编码变换 | 第42-43页 | 
| 4.4 数学代理模型 | 第43-47页 | 
| 4.4.1 多项式响应面法 | 第43-45页 | 
| 4.4.2 Kriging响应法 | 第45-4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基于变截面拼焊板的前纵梁优化 | 第48-56页 | 
| 5.1 优化算法 | 第48页 | 
| 5.2.遗传算法 | 第48页 | 
| 5.3 前纵梁优化设计 | 第48-53页 | 
| 5.3.1 优化过程 | 第49-52页 | 
| 5.3.2 优化结果 | 第52-53页 | 
| 5.4 优化结果验证 | 第53-55页 | 
| 5.4.1 前纵梁的变形 | 第53-54页 | 
| 5.4.2 前纵梁总质量、中段变形量和碰撞时的加速度曲线 | 第54-5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56-57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