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底水油藏渗流机理及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底水油藏后期调整挖潜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5 工作量统计 | 第13-14页 |
第2章 油田地质及开发特征 | 第14-21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14页 |
2.2 储层特征 | 第14-17页 |
2.2.1 油组划分及小层对比 | 第14-15页 |
2.2.2 沉积相特征 | 第15页 |
2.2.3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5-16页 |
2.2.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6-17页 |
2.2.5 储层渗流物性特征 | 第17页 |
2.3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 第17-18页 |
2.4 流体性质 | 第18页 |
2.5 油藏类型 | 第18页 |
2.6 勘探开发简况及开发面临的问题 | 第18-21页 |
2.6.1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8-20页 |
2.6.2 油田开发特征总结 | 第20页 |
2.6.3 开发面临的问题 | 第20-21页 |
第3章 油田开发规律与动态分析 | 第21-50页 |
3.1 油井临界产量分析 | 第21-26页 |
3.1.1 临界产量经验公式 | 第21-23页 |
3.1.2 临界产量影响因素及结果分析 | 第23-26页 |
3.2 C油田馆陶组含水上升规律与产量变化规律 | 第26-37页 |
3.2.1 强底水油藏水平井渗流与开发理论 | 第26-32页 |
3.2.2 油田产水动态分析 | 第32页 |
3.2.3 油田产量变化和递减分析 | 第32-37页 |
3.3 油田各区块井组产量构成分析与措施效果评价 | 第37-38页 |
3.3.1 产量构成分析 | 第37页 |
3.3.2 侧钻井开发效果分析 | 第37-38页 |
3.4 采油速度分析 | 第38页 |
3.5 油藏压力水平分析 | 第38页 |
3.6 提液措施论证 | 第38-44页 |
3.6.1 提液时机理论分析 | 第39-40页 |
3.6.2 提液时机、提液幅度数模分析 | 第40-42页 |
3.6.3 各单井提液时机、提液幅度分析 | 第42-44页 |
3.7 采收率标定 | 第44-50页 |
3.7.1 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第44-47页 |
3.7.2 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47-48页 |
3.7.3 实际油田采收率标定 | 第48-50页 |
第4章 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技术对策研究 | 第50-69页 |
4.1 油田历史拟合 | 第50-52页 |
4.1.1 历史拟合的主要原则 | 第50页 |
4.1.2 历史拟合结果 | 第50-52页 |
4.2 C油田馆陶组剩余油分布 | 第52-54页 |
4.2.1 剩余油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4.2.2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 第53-54页 |
4.3 油田开发后期加密调整分析 | 第54-58页 |
4.3.1 加密井区的确定 | 第54页 |
4.3.2 C油田馆陶组加密优化研究 | 第54-58页 |
4.4 油田开发后期控水技术研究 | 第58-69页 |
4.4.1 水平井分段射孔优化模拟研究 | 第58-60页 |
4.4.2 隔夹层控水技术研究 | 第60-63页 |
4.4.3 多因素制约的强底水砂岩油藏排水采油技术研究 | 第63-69页 |
第5章 油田开发后期开发调整界限研究 | 第69-80页 |
5.1 底水油藏经济评价模型 | 第69-72页 |
5.1.1 油田品质经济评价的原理 | 第69页 |
5.1.2 油田开发阶段投资分析 | 第69-72页 |
5.1.3 油田开发收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页 |
5.1.4 内部收益率计算 | 第72页 |
5.2 开发后期调整界限研究 | 第72-80页 |
5.2.1 提液措施调整界限研究 | 第73-74页 |
5.2.2 加密侧钻措施调整界限研究 | 第74-76页 |
5.2.3 控水技术调整界限研究 | 第76-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