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韦大将军信仰形成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绪论 | 第10-20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与东兰州韦氏土司有关的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 2.壮族土司信仰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3.海外土司信仰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 1.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3.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二、壮族韦大将军信仰形成的基础 | 第20-32页 |
| (一)自然条件基础 | 第20-22页 |
| 1.地域范围和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 2.气候条件和动植物资源 | 第21-22页 |
| (二)人文环境基础 | 第22-25页 |
| 1.民族与人口 | 第22-23页 |
| 2.历史与文化 | 第23-25页 |
| (三)庙宇载体基础 | 第25-32页 |
| 1.松吉村的韦大将军神堂 | 第25-28页 |
| 2.平安村的韦大将军神堂 | 第28-31页 |
| 3.其它地区的韦大将军神堂 | 第31-32页 |
| 三、壮族韦大将军信仰形成的历程 | 第32-54页 |
| (一)口述史中的韦大将军来源 | 第32-37页 |
| 1.韦大、韦二、韦三的来源 | 第32-35页 |
| 2.韦大将军诸神之间的关系 | 第35-37页 |
| (二)历史转换中的韦大将军原型 | 第37-49页 |
| 1.韦大将军其人 | 第37-44页 |
| 2.韦大将军其鬼 | 第44-46页 |
| 3.韦大将军其神 | 第46-49页 |
| (三)韦大将军信仰的次生形态 | 第49-54页 |
| 1.韦大将军信仰形态 | 第49-50页 |
| 2.韦二大将军信仰形态 | 第50-51页 |
| 3.韦三大将军信仰形态 | 第51-54页 |
| 四、壮族韦大将军信仰形成的仪式 | 第54-72页 |
| (一)仪式展演 | 第55-64页 |
| 1.前期准备 | 第55-56页 |
| 2.仪式过程 | 第56-62页 |
| 3.信仰禁忌 | 第62-63页 |
| 4.成熟的民间信仰 | 第63-64页 |
| (二)仪式象征 | 第64-72页 |
| 1.象征体系 | 第65-70页 |
| 2.仪式意义 | 第70-72页 |
| 五、壮族韦大将军信仰形成的信仰圈 | 第72-84页 |
| (一)学术界关于信仰圈的讨论 | 第72-75页 |
| 1.概念之争 | 第72-73页 |
| 2.共识日增 | 第73-75页 |
| (二)韦大将军信仰圈的形成 | 第75-78页 |
| 1.韦大将军次生形态祭祀圈 | 第75-76页 |
| 2.韦大将军信仰圈的形成 | 第76-78页 |
| (三)韦大将军信仰圈与周边壮族土司信仰圈的对比 | 第78-84页 |
| 1.周边壮族土司信仰圈 | 第78-81页 |
| 2.与周边壮族土司信仰圈之间的对比 | 第81-84页 |
| 六、结论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 附录 | 第95-97页 |
| 后记 | 第97-98页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