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新三板市场概述 | 第16-22页 |
2.1 新三板市场的定义 | 第16页 |
2.2 新三板市场的业务范围 | 第16页 |
2.3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16-19页 |
2.4 新三板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地位 | 第19-22页 |
第3章 新三板市场配套资本服务模式各环节解析 | 第22-39页 |
3.1 挂牌前融资 | 第22-24页 |
3.1.1 股权融资和退出渠道 | 第22-23页 |
3.1.2 挂牌前规范化对融资的促进作用 | 第23-24页 |
3.2 公司挂牌 | 第24-28页 |
3.2.1 挂牌的条件 | 第24-25页 |
3.2.2 挂牌的流程 | 第25页 |
3.2.3 挂牌的功能 | 第25-27页 |
3.2.4 挂牌的风险 | 第27-28页 |
3.3 挂牌后定向增发 | 第28-30页 |
3.3.1 定向增发概况 | 第28-29页 |
3.3.2 定向增发的方式 | 第29-30页 |
3.4 做市 | 第30-35页 |
3.4.1 做市商制度定义 | 第30页 |
3.4.2 成熟资本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30-32页 |
3.4.3 做市商制度的功能分析 | 第32-34页 |
3.4.4 做市商制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 转板 | 第35-39页 |
3.5.1 转板机制的制度基础 | 第35-36页 |
3.5.2 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 | 第36-37页 |
3.5.3 新三板的转板概况 | 第37页 |
3.5.4 未来理想的转板机制与意义 | 第37-39页 |
第4章 新三板市场配套资本服务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 第39-47页 |
4.1 流动性问题 | 第39-43页 |
4.1.1 关于流动性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40-42页 |
4.1.2 解决新三板市场流动性问题的思路 | 第42-43页 |
4.2 利益冲突问题 | 第43-47页 |
4.2.1 估值中的利益冲突 | 第43-44页 |
4.2.2 估值方法的选择和效用 | 第44-45页 |
4.2.3 解决估值中利益冲突的思路 | 第45-47页 |
第5章 新三板市场配套资本服务模式的社会效益分析 | 第47-51页 |
5.1 企业获取的效益 | 第47-49页 |
5.1.1 企业融资效益 | 第47-48页 |
5.1.2 融资以外效益 | 第48-49页 |
5.2 投资者获取的效益 | 第49-50页 |
5.3 券商获取的效益 | 第50-51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 | 第51-58页 |
6.1 基美影业简介 | 第51-52页 |
6.2 公司挂牌前后情况 | 第52-54页 |
6.2.1 公司挂牌前后概况 | 第52-53页 |
6.2.2 公司挂牌前后股权结构对比 | 第53-54页 |
6.3 公司挂牌后的定向发行 | 第54-56页 |
6.3.1 两轮定向增发概况 | 第54页 |
6.3.2 定向增发的重要意义 | 第54-55页 |
6.3.3 定向增发的估值问题 | 第55-56页 |
6.4 公司股份的流动性问题 | 第56-57页 |
6.5 做市转让制度对公司的影响 | 第57页 |
6.6 未来分层、转板制度预期带来的效益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