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4页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6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6-18页 |
2 M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现状 | 第18-31页 |
2.1 M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介绍 | 第18-26页 |
2.1.1 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 第18页 |
2.1.2 M县县情以及M县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2.1.3 M县贷款业务操作流程 | 第19-20页 |
2.1.4 M县贷款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 第20-21页 |
2.1.5 M县农户参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情况 | 第21-26页 |
2.2 M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表现 | 第26-28页 |
2.2.1 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导致的信用风险 | 第26页 |
2.2.2 不合规经营导致的操作风险 | 第26-27页 |
2.2.3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 | 第27页 |
2.2.4 意外灾害频发导致的自然风险 | 第27页 |
2.2.5 农产品种植与农业结构调整固有的市场风险 | 第27-28页 |
2.2.6 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后的同业竞争风险 | 第28页 |
2.2.7 客户经理风险意识不强导致的集中度风险 | 第28页 |
2.3 M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程序 | 第28-29页 |
2.3.1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贷前管理 | 第28页 |
2.3.2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贷中管理 | 第28-29页 |
2.3.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贷后管理 | 第29页 |
2.4 M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措施 | 第29-31页 |
2.4.1 实施了外流户“贷款清收”专项行动 | 第29页 |
2.4.2 实施了农产品生产销售指导一体化服务 | 第29页 |
2.4.3 实施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资信评定制度 | 第29-30页 |
2.4.4 聘请了中介机构清产核资 | 第30页 |
2.4.5 实施了客户经理“四包责任制”和轮岗轮休制 | 第30页 |
2.4.6 实施了“阳光办贷”、“绿色办贷” | 第30-31页 |
3 M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1-35页 |
3.1 M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3.1.1 贷款风险识别欠缺,贷款管理能力低下 | 第31页 |
3.1.2 授信评级有待提高,“冒名贷款”时有发生 | 第31页 |
3.1.3 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成本无形提高 | 第31页 |
3.1.4 小额贷款额度偏低,期限僵化,效果不佳 | 第31-32页 |
3.1.5 信用社欠缺服务、欠缺制度,农户贷款意识弱 | 第32页 |
3.1.6 风险管理避重就轻,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 | 第32页 |
3.2 M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3.2.1 信贷制度流于形式,工作人员仅凭经验 | 第32-33页 |
3.2.2 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不良贷款滋生 | 第33页 |
3.2.3 贷款制度运行低效,操作程序形同虚设 | 第33页 |
3.2.4 农业特殊性的制约,政策过于死板僵化 | 第33页 |
3.2.5 风险管理理念落后,贷款文化未普及 | 第33-34页 |
3.2.6 贷款资产的间接转移,不能保证按期收回贷款 | 第34-35页 |
4 完善M县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 第35-38页 |
4.1 提高贷款管理能力,规范信贷管理流程 | 第35页 |
4.2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完善信用评定制度 | 第35-36页 |
4.3 优化贷款工作程序,降低实际操作成本 | 第36页 |
4.4 落实农业保险制度,指导农户科学生产 | 第36页 |
4.5 加强宣传和创新,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 第36-37页 |
4.6 打造惠农金融产品,积极推进精准扶贫 | 第37-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