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生物化学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论文

氧化还原介体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硝酸盐废水的来源及危害第9页
    1.2 硝酸盐废水处理技术第9-11页
        1.2.1 物理化学法第9-10页
        1.2.2 生物处理法第10-11页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第11-14页
        1.3.1 微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第11页
        1.3.2 微生物燃料电池分类第11-12页
        1.3.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第12-14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14-15页
第2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优化第15-23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5-16页
        2.2.1 反应器接种与启动第15页
        2.2.2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15-16页
        2.2.3 实验测定方法第16页
    2.3 MFC运行参数优化第16-19页
        2.3.1 碳源第16-17页
        2.3.2 碳氮比第17-18页
        2.3.3 硝酸盐浓度第18页
        2.3.4 温度第18-19页
    2.4 MFC最佳状态下运行性能和微生物相分析第19-22页
        2.4.1 MFC出水指标分析第19-20页
        2.4.2 MFC电能输出情况第20-21页
        2.4.3 MFC阳极微生物相分析第21-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不同氧化还原介体对MFC性能的影响第23-39页
    3.1 引言第23页
    3.2 实验材料第23-25页
        3.2.1 菌种来源第23页
        3.2.2 实验仪器第23-24页
        3.2.3 实验药品第24-25页
    3.3 实验方法第25-28页
        3.3.1 药品的配制第25-26页
        3.3.2 样品测定方法第26-28页
    3.4 MFC成功启动及稳定运行第28-30页
    3.5 不同氧化还原介体对MFC体系的影响第30-38页
        3.5.1 硫堇对MFC体系的影响第30-31页
        3.5.2 中性红对MFC体系的影响第31-32页
        3.5.3 蒽醌-2,6-二磺酸钠对MFC体系的影响第32-33页
        3.5.4 蒽醌2磺酸钠对MFC体系的影响第33-35页
        3.5.5 蒽酮对MFC体系的影响第35-36页
        3.5.6 刃天青对MFC体系的影响第36-37页
        3.5.7 亚甲基蓝对MFC体系的影响第37-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修饰极对电MFC体系的影响第39-53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实验材料第39页
        4.2.1 实验仪器第39页
        4.2.2 实验药品第39页
        4.2.3 实验试剂第39页
        4.2.4 菌种来源第39页
    4.3 实验方法第39-42页
        4.3.1 MFC阳极修饰方法第39-40页
        4.3.2 MFC阴极处理方法第40页
        4.3.3 MFC修饰电极的表征方法第40-41页
        4.3.4 修饰电极对MFC影响效果验证方法第41-42页
    4.4 修饰电极对MFC体系的影响第42-50页
        4.4.1 重氮反应修饰电极对MFC体系的影响第42-43页
        4.4.2 丙酮处理修饰电极对MFC体系的影响第43-45页
        4.4.3 过硫酸铵浸渍修饰电极对MFC体系的影响第45-46页
        4.4.4 AQDS掺杂吡咯修饰电极对MFC体系的影响第46-48页
        4.4.5 中性红固定修饰电极对MFC体系的影响第48-50页
    4.5 修饰电极的表征第50-52页
        4.5.1 修饰电极的红外光谱测定第50-51页
        4.5.2 循环伏安法的测定第51-52页
    4.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循环流化床灰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掺合料的特性研究
下一篇:不对称Salamo型双肟及其Co(Ⅱ)、Ni(Ⅱ)、和Zn(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