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循环流化床燃煤技术 | 第11-13页 |
1.2.1 循环流化床锅炉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2.2 循环流化床燃煤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循环流化床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利用障碍 | 第13-15页 |
1.3.1 循环流化床灰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循环流化床灰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循环流化床灰的利用障碍 | 第15页 |
1.4 循环流化床灰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掺合料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原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19-26页 |
2.1 实验原材料 | 第19-23页 |
2.1.1 水泥 | 第19页 |
2.1.2 循环流化床灰 | 第19-20页 |
2.1.3 石膏 | 第20页 |
2.1.4 水泥熟料 | 第20页 |
2.1.5 细集料 | 第20-21页 |
2.1.6 粗集料 | 第21-23页 |
2.1.7 水 | 第23页 |
2.1.8 减水剂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比表面积 | 第23页 |
2.2.2 密度 | 第23页 |
2.2.3 扫描电镜 | 第23页 |
2.2.4 水泥净浆相关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5 水泥胶砂的相关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2.6 混凝土相关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灰特性研究 | 第26-33页 |
3.1 循环流化床灰的物理性质 | 第26-28页 |
3.1.1 循环流化床灰的颜色 | 第26页 |
3.1.2 循环流化床灰的粒度 | 第26-27页 |
3.1.3 循环流化床灰的颗粒形貌 | 第27页 |
3.1.4 循环流化床灰的密度 | 第27-28页 |
3.2 循环流化床灰化学特性 | 第28-32页 |
3.2.1 化学组成 | 第28页 |
3.2.2 矿物组成 | 第28页 |
3.2.3 需水性 | 第28页 |
3.2.4 活性 | 第28-29页 |
3.2.5 膨胀性 | 第29页 |
3.2.6 循环流化床灰对标准稠度用水量和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7 不同细度下循环流化床灰和减水剂的相容性 | 第30-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循环流化床灰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3-54页 |
4.1 循环流化床灰掺量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3-36页 |
4.2 循环流化床灰复合水泥胶凝材料体系的研究 | 第36-39页 |
4.3 循环流化床灰的细度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4.4 循环流化床干灰与湿灰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1-47页 |
4.5 循环流化床灰的含硫量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7-51页 |
4.6 循环流化床灰对水泥基胶凝材料体积变形的影响 | 第51-52页 |
4.7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灰对干硬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54-64页 |
5.1 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及要求 | 第54-56页 |
5.1.1 设计原则 | 第54页 |
5.1.2 设计要求 | 第54-55页 |
5.1.3 实验配合比的选择 | 第55-56页 |
5.2 循环流化床灰掺量对干硬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56-60页 |
5.2.1 对工作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2 对强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5.2.3 对耐磨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 减水剂和循环流化床灰的相容性对干硬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60-63页 |
5.3.1 对工作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2 对强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3 对耐磨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第64-73页 |
6.1 川兴村农村公路工程 | 第64-70页 |
6.1.1 工程概述 | 第64-66页 |
6.1.2 施工原材料及配合比 | 第66-70页 |
6.2 掺循环流化床灰干硬性混凝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 第70-71页 |
6.3 在农村公路施工技术条件下使用循环流化床灰的有关技术措施 | 第71-72页 |
6.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