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秸秆还田不同年限对土壤生化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6页
        1.2.1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化性状的影响第12-13页
        1.2.2 秸秆还田对玉米光合生理的影响第13-14页
        1.2.3 秸秆还田对玉米基础生理代谢的影响第14页
        1.2.4 秸秆还田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第14-15页
        1.2.5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15页
        1.2.6 秸秆还田研究中的不足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7-20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17页
    2.2 试验设计第17-18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8-19页
        2.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18页
        2.3.2 光合作用参数测定第18-19页
        2.3.3 基础生理指标的测定第19页
        2.3.4 玉米形态指标测定第19页
        2.3.5 产量评估第19页
    2.4 数据处理第19-20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0-44页
    3.1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性状影响第20-25页
        3.1.1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第20-21页
        3.1.2.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第21-22页
        3.1.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第22页
        3.1.4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22-25页
    3.2 秸秆还田对玉米光合生理的影响第25-28页
        3.2.1 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5-26页
        3.2.2 秸秆还田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26-27页
        3.2.3 秸秆还田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27-28页
    3.3 秸秆还田对玉米基础生理代谢的影响第28-33页
        3.3.1 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28-30页
        3.3.2 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3.3.3 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第31-32页
        3.3.4 对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第32-33页
    3.4 秸秆还田对玉米群体质量的影响第33-35页
        3.4.1 对出苗率影响第33页
        3.4.2 对群体形态特征的影响第33-35页
            3.4.2.1 株高第33-34页
            3.4.2.2 穗位高第34页
            3.4.2.3 叶面积第34-35页
    3.5 产量效应第35-44页
        3.5.1 不同还田年限对产量的影响第35页
        3.5.2 不同还田年限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35-36页
        3.5.3 不同还田年限处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第36-38页
        3.5.4 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基础生理指标与还田处理平均产量的相关性第38-44页
第四章 讨论第44-49页
    4.1 讨论第44-49页
        4.1.1 土壤生化性质的变化第44-45页
        4.1.2 玉米叶片光合生理的变化第45-46页
        4.1.3 玉米基础生理代谢的变化第46-47页
        4.1.4 玉米形态指标的变化第47页
        4.1.5 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第47-4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5.1 结论第49-50页
    5.2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作者简介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语“连体修饰句”的汉语翻译研究
下一篇:基于现场作业的超限货物运输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