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的概略 | 第10-12页 |
三、文章的结构及主要观点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共同侵权行为的前世今生:源自实践与理论的疑问 | 第15-6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现行法下的困惑 | 第15-25页 |
第二节 来龙去脉:30多年来共同侵权行为发展史述评 | 第25-60页 |
一、《民法通则》颁布之前学说及述评 | 第25-29页 |
二、《民法通则》颁布之后学说及述评 | 第29-38页 |
三、《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颁布以后学说及述评 | 第38-49页 |
四、《侵权责任法》颁布以后学说及述评 | 第49-58页 |
五、述评小结:问题依旧 | 第58-60页 |
第二章 共同侵权行为之判断:以意思联络(共同故意)为核心 | 第60-120页 |
第一节 我国目前的通说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60-63页 |
第二节 比较法中的共同侵权行为 | 第63-97页 |
一、德国法及其释解思路 | 第63-74页 |
二、日本法及其释解思路 | 第74-85页 |
三、台湾地区法及其释解思路 | 第85-94页 |
四、小结:来自域外法的启示 | 第94-97页 |
第三节 意思联络(共同故意)应为共同侵权行为核心判断要素及法理基础 | 第97-117页 |
一、共同侵权行为制度之功能 | 第97-100页 |
二、共同侵权行为法律上之构成:以意思联络(共同故意)为核心 | 第100-111页 |
三、“共同过失”之迷惑:过失难以共同 | 第111-117页 |
第四节 小结:共同侵权行为判断之回归 | 第117-120页 |
第三章 非共同侵权行为之一: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之归责 | 第120-18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0-122页 |
第二节 结合因果关系下数人侵权行为之归责:以《侵权责任法》第12条为讨论中心 | 第122-165页 |
一、结合因果关系下侵权行为的基本构成 | 第122-127页 |
二、比较法视野下的责任形态 | 第127-132页 |
三、中国特色的按份责任:第12条的“阿基琉斯之踵” | 第132-156页 |
四、结合因果关系之加害人应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 | 第156-165页 |
第三节 聚合因果关系下数人侵权行为之归责:以《侵权责任法》第11条为讨论中心 | 第165-181页 |
一、聚合因果关系之界定 | 第165-166页 |
二、聚合因果关系之归责 | 第166-173页 |
三、第11条之归责要件 | 第173-181页 |
第四节 小结:“客观共同侵权行为”之正确解释 | 第181-184页 |
第四章 非共同侵权行为之二:加害份额不确定案型之归责 | 第184-20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84-186页 |
第二节 加害份额不确定案型归责现状 | 第186-197页 |
一、比较法上的观察:以德国与台湾地区为例 | 第186-192页 |
二、目前我国的归责意见 | 第192-197页 |
第三节 本文的归责意见 | 第197-201页 |
结论 | 第201-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5-216页 |
后记 | 第216-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