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概述 | 第16-29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海洋混合的研究背景 | 第17-26页 |
1.2.1 海洋内部混合的机制 | 第17-18页 |
1.2.2 海洋内部混合的尺度量级及估算方法 | 第18-22页 |
1.2.3 海洋模式中垂向混合的参数化 | 第22-26页 |
1.3 研究内容/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第26-29页 |
2 Argo数据处理及质控 | 第29-56页 |
2.1 Argo计划简介 | 第29-33页 |
2.1.1 Argo计划的由来和科学意义 | 第29-31页 |
2.1.2 中国Argo计划进展 | 第31页 |
2.1.3 Argo浮标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31-33页 |
2.2 Argo数据的收集 | 第33-34页 |
2.3 Argo数据质量控制 | 第34-47页 |
2.3.1 Argo数据误差种类和产生原因 | 第35-37页 |
2.3.2 两种盐度延时订正方法的比较 | 第37-46页 |
2.3.3 小结 | 第46-47页 |
2.4 Argo资料人工审核中应该注意的海洋现象问题 | 第47-56页 |
2.4.1 受到强流影响的浮标 | 第48-50页 |
2.4.2 台风对温盐关系的影响 | 第50-52页 |
2.4.3 被中尺度涡捕获的Argo浮标 | 第52-55页 |
2.4.4 小结 | 第55-56页 |
3 中性面斜率的计算 | 第56-72页 |
3.1 基于Argo观测得到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网格化数据集 | 第57-64页 |
3.2 海水状态方程及海水密度 | 第64-67页 |
3.3 中性面斜率 | 第67-70页 |
3.4 小结 | 第70-72页 |
4 跨越等密度面混合 | 第72-88页 |
4.1 沿着等密度面的混合和跨越等密度面的混合 | 第72-74页 |
4.2 内波破碎引起的跨越等密度面混合的精细尺度参数化 | 第74-85页 |
4.3 小结 | 第85-88页 |
5 基于Argo的跨等面度面湍流混合在HYCOM中的应用 | 第88-109页 |
5.1 HYCOM模式简介 | 第88-89页 |
5.2 将基于Argo的内波破碎引发的跨越等密度面混合应用于HYCOM模式 | 第89-90页 |
5.3 实验设置 | 第90-92页 |
5.3.1 北大西洋实验 | 第90-91页 |
5.3.2 全球实验 | 第91-92页 |
5.4 结果和的分析 | 第92-106页 |
5.4.1 北大西洋实验 | 第92-101页 |
5.4.2 全球实验 | 第101-106页 |
5.5 小结 | 第106-109页 |
6 适用于Z坐标模式的湍流混合 | 第109-117页 |
6.1 混合张量的表达式 | 第110-112页 |
6.2 基于Argo观测计算的混合张量 | 第112-115页 |
6.3 小结 | 第115-117页 |
7 结论 | 第117-121页 |
7.1 本文的工作和研究成果 | 第117-119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13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