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地震与地球构造论文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壳应力场与断层面参数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19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3-15页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壳应力场研究第19-49页
    2.1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壳应力场研究背景第19-21页
    2.2 研究资料及速度模型第21-23页
        2.2.1 资料情况第21-23页
        2.2.2 地壳速度模型的选取第23页
    2.3 研究方法第23-27页
        2.3.1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研究背景第23-24页
        2.3.2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及其优点第24-25页
        2.3.3 P波初动权重及参数的确定第25-27页
    2.4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应力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27-35页
        2.4.1 银川—吉兰泰断陷带内应力场结果及分析第30-31页
        2.4.2 河套断陷带内应力场结果及分析第31-32页
        2.4.3 岱海断陷带内应力场结果及分析第32页
        2.4.4 山西断陷带内应力场结果及分析第32-33页
        2.4.5 渭河断陷带内应力场结果及分析第33页
        2.4.6 鄂尔多斯块体西南边缘应力场结果及分析第33-34页
        2.4.7 鄂尔多斯块体邻近地区应力场结果及分析第34-35页
    2.5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断陷盆地成因推测第35-36页
    2.6 应力场计算结果可靠性分析第36-47页
        2.6.1 地震目录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36-38页
        2.6.2 速度模型对应力场计算结果的影响第38-40页
        2.6.3 P波初动极性拾取准确性对应力场计算结果的影响第40-41页
        2.6.4 局部地区应力场结果的对比分析第41-43页
        2.6.5 局部地区应力场变化较大原因探讨第43-47页
    2.7 结论第47-49页
第三章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震丛集群的重定位研究第49-79页
    3.1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震定位研究背景第49-50页
    3.2 双差定位法第50-53页
        3.2.1 双差定位法研究背景第50-51页
        3.2.2 双差定位法原理简介第51-53页
    3.3 资料及分区情况第53-55页
        3.3.1 资料情况第53-54页
        3.3.2 分区情况第54-55页
    3.4 鄂尔多斯北缘地震丛集群重定位及分析第55-59页
        3.4.1 速度模型选取及资料情况第55-56页
        3.4.2 参数设置及计算结果第56-57页
        3.4.3 重定位结果分析第57-59页
    3.5 鄂尔多斯东缘地震丛集群重定位及分析第59-65页
        3.5.1 速度模型选取及资料情况第59-61页
        3.5.2 参数设置、重定位结果及分析第61-65页
    3.6 鄂尔多斯南缘地震丛集群重定位及分析第65-68页
        3.6.1 速度模型选取及资料情况第65-66页
        3.6.2 参数设置、重定位结果及分析第66-68页
    3.7 鄂尔多斯西南缘地震丛集群重定位及分析第68-73页
        3.7.1 速度模型选取及资料情况第68-69页
        3.7.2 参数设置、重定位结果及分析第69-73页
    3.8 鄂尔多斯西缘地震丛集群重定位及分析第73-77页
        3.8.1 速度模型选取及资料情况第73-74页
        3.8.2 参数设置、重定位结果及分析第74-77页
    3.9 结论与讨论第77-79页
第四章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部分显著地震事件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第79-103页
    4.1 引言第79-82页
        4.1.1 发震断层参数的确定方法第79-81页
        4.1.2 由地震分布确定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研究进展第81-82页
    4.2 由地震分布确定断层面参数方法简介第82-87页
        4.2.1 求解断层面参数的数学模型第82-83页
        4.2.2 断层面模型的求解第83-85页
        4.2.3 断层边界确定第85页
        4.2.4 断层面上滑动角的确定第85-86页
        4.2.5 主应力相对大小R值的物理意义第86-87页
    4.3 资料情况第87-90页
        4.3.1 地震资料情况第87-89页
        4.3.2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显著地震事件震源机制解的收集第89页
        4.3.3 确定断层面参数资料选取原则第89-90页
    4.4 大同—阳高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确定结果及分析第90-97页
        4.4.1 大同—阳高地震简介第90-91页
        4.4.2 资料情况第91-93页
        4.4.3 大同—阳高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及分析第93-97页
    4.5 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确定结果及分析第97-102页
        4.5.1 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简介第97-98页
        4.5.2 资料情况第98页
        4.5.3 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及分析第98-102页
    4.6 结论和讨论第102-103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103-107页
    5.1 主要结论第103-105页
    5.2 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计划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作者简介第127-128页
    1、 基本情况第127页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7页
    3、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据中心中自适应绿色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下一篇:基于Argo资料的海洋内部湍流混合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