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绪论 | 第12-19页 |
| 一、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㈠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㈡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 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 | 第14-15页 |
| 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现状的研究 | 第15-16页 |
| ㈢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内容的研究 | 第16-17页 |
| 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基本途径的研究 | 第17-18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㈠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 ㈡社会调查法 | 第18页 |
| ㈢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法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9-42页 |
|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 | 第19-24页 |
| ㈠民族和民族观 | 第19-21页 |
| 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 第21-24页 |
| 二、民族地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支撑 | 第24-39页 |
| ㈠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理论 | 第24-28页 |
| 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 | 第28-39页 |
| 三、民族地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 第39-42页 |
| ㈠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民族观 | 第39-40页 |
| ㈡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 第40页 |
| ㈢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的实施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42-50页 |
|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 | 第42-43页 |
| ㈠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观教育 | 第42页 |
| ㈡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教育 | 第42-43页 |
| ㈢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和团结观教育 | 第43页 |
|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 第43-46页 |
| 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 | 第43-45页 |
| ㈡中国共产党的现行民族政策 | 第45-46页 |
| 三、强化“四个认同”教育 | 第46-47页 |
| ㈠加强对祖国认同的教育 | 第46页 |
| ㈡加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 | 第46-47页 |
| ㈢加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 | 第47页 |
| ㈣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 | 第47页 |
| 四、民族地区主体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教育 | 第47-50页 |
| ㈠民族生活文化 | 第47-48页 |
| ㈡民族语言文化 | 第48页 |
| ㈢民族文学艺术 | 第48页 |
| ㈣民族宗教信仰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50-60页 |
| 一、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现状 | 第50-55页 |
| ㈠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取得的成效 | 第50-53页 |
| ㈡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3-55页 |
| 二、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55-60页 |
| ㈠民族地区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55-56页 |
| ㈡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途径单一,缺乏实效性 | 第56-57页 |
| ㈢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欠缺针对性,教育方法比较守旧 | 第57-58页 |
| ㈣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践教学较少,缺少社会教育资源 | 第58页 |
| ㈤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队伍较为单一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60-68页 |
| 一、明确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 | 第60-62页 |
| ㈠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 第60-61页 |
| ㈡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 第61页 |
| ㈢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 第61-62页 |
| ㈣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第62页 |
| ㈤协调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过程的有效运行 | 第62页 |
| 二、从民族地区高校实际出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 | 第62-64页 |
| ㈠提升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体性 | 第62-63页 |
| ㈡形成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 第63页 |
| ㈢丰富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具体内容 | 第63-64页 |
| ㈣完善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施方法 | 第64页 |
| 三、完善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社会教育体系 | 第64-66页 |
| ㈠完善民族教育制度法规 | 第64-65页 |
| ㈡加强大众传媒宣传导向 | 第65页 |
| ㈢开展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 第65-66页 |
| ㈣注重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 第66页 |
| 四、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 第66-67页 |
| ㈠提高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66页 |
| ㈡确保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 | 第66页 |
| ㈢完善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 第66-67页 |
| 五、民族地区高校根据本地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 第67-68页 |
| ㈠新增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地方课程 | 第67页 |
| ㈡调整和规范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后记 | 第72-73页 |
| 附一: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访谈提纲 | 第73-74页 |
| 附二: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民族观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