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多相混输泵吸排端反馈保护装置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水下气液混输增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21页 |
2.1 海底增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18页 |
2.2 海底增压系统用气液均化方案设计 | 第18-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气液混合理论均化器的设计研究 | 第21-40页 |
3.1 气液混合概述 | 第21-30页 |
3.1.1 两相流动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 第22-26页 |
3.1.2 气液两相流型的分类 | 第26-29页 |
3.1.3 气液两相的特点 | 第29-30页 |
3.2 均化器结构设计 | 第30-32页 |
3.3 深水用均化器的工作情况 | 第32-34页 |
3.3.1 计算均化器出口压力 | 第33页 |
3.3.2 计算均化器进出口的内径 | 第33-34页 |
3.4 深水用均化器特征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34-38页 |
3.4.1 均化器的内容积 | 第34-35页 |
3.4.2 多孔管的开孔分布及直径 | 第35-37页 |
3.4.3 均化器存液段高度 | 第37-38页 |
3.5 均化器其他关键部件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CFD均化器气液两相流场模拟及分析 | 第40-60页 |
4.1 湍流模型概述 | 第40-43页 |
4.1.1 湍流数值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4.1.2 标准k -ε湍流模型 | 第41-43页 |
4.2 多相流模型概述 | 第43-44页 |
4.3 气液两相控制方程 | 第44-45页 |
4.4 几何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4.5 网格划分 | 第47-50页 |
4.5.1 网格的生成 | 第47-49页 |
4.5.2 网格的质量检查 | 第49-50页 |
4.6 FLUENT计算设置 | 第50-53页 |
4.6.1 求解器和操作条件的定义 | 第50页 |
4.6.2 计算模型和材料的定义 | 第50-51页 |
4.6.3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51-52页 |
4.6.4 求解控制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定义 | 第52-53页 |
4.7 计算结果处理及分析 | 第53-58页 |
4.7.1 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 第53-57页 |
4.7.2 不同含气率下均化器内平衡液面的高度 | 第57-5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水下受压部件耐压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 第60-71页 |
5.1 水下受压情况分析 | 第60-61页 |
5.2 材料的选择 | 第61页 |
5.3 气液两相混输管道的耐压强度有限元分析 | 第61-65页 |
5.3.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5.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3-65页 |
5.4 均化器罐体的耐压强度有限元分析 | 第65-70页 |
5.4.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5.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7-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均化器反馈保护系统方案的研究 | 第71-77页 |
6.1 水下混输增压泵系统流程 | 第71-72页 |
6.2 均化器反馈保护方案 | 第72-74页 |
6.3 水下检测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 第74-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