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策略研究--以休宁县“五福民居”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徽州传统建筑保护模式与利用方法 | 第27-37页 |
2.1 徽州传统建筑保护模式研究 | 第27-33页 |
2.1.1 原真性保护 | 第28-29页 |
2.1.2 修复性利用 | 第29-30页 |
2.1.3 嫁接式发展 | 第30-31页 |
2.1.4 拼接式创新 | 第31-32页 |
2.1.5 数字化重建 | 第32-33页 |
2.2 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方法与策略 | 第33-36页 |
2.2.1 功能置换 | 第33-34页 |
2.2.2 空间改造利用 | 第34-35页 |
2.2.3 技艺传承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五福民居保护利用背景分析 | 第37-50页 |
3.1 徽州传统民居现状分析 | 第37-45页 |
3.1.1 功能布局现状问题 | 第38-40页 |
3.1.2 室内环境现状分析 | 第40-43页 |
3.1.3 建筑结构现状分析 | 第43-45页 |
3.2 五福民居保护利用背景分析 | 第45-49页 |
3.2.1 地方相关政策解读 | 第45-46页 |
3.2.2 保护原则及营建理念 | 第46-47页 |
3.2.3 规划选址与布局 | 第47-48页 |
3.2.4 规划建筑空间组合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五福民居保护利用策略分析 | 第50-68页 |
4.1 五福民居传统建筑功能布局 | 第50-55页 |
4.1.1 空间重组与优化 | 第51-52页 |
4.1.2 功能置换与整合 | 第52-54页 |
4.1.3 功能多元化转变 | 第54-55页 |
4.2 五福民居传统建筑室内环境 | 第55-58页 |
4.2.1 自然采光优化 | 第56-57页 |
4.2.2 横向通风优化 | 第57-58页 |
4.2.3 纵向通风优化 | 第58页 |
4.3 五福民居传统建筑主要节点技术营建例证 | 第58-67页 |
4.3.1 基础处理 | 第59-61页 |
4.3.2 墙体仿制 | 第61-62页 |
4.3.3 木作维修 | 第62-66页 |
4.3.4 交通空间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五福民居项目建成后反馈性评价 | 第68-74页 |
5.1 五福民居项目建成后概况 | 第68-69页 |
5.2 五福民居项目反馈性评价 | 第69-72页 |
5.2.1 项目反馈性评价缘起 | 第69页 |
5.2.2 项目反馈性评价方法 | 第69-70页 |
5.2.3 项目反馈性评价过程 | 第70页 |
5.2.4 项目反馈性评价分析 | 第70-71页 |
5.2.5 项目反馈性评价结论 | 第71-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后记或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