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健美术馆钢结构工程抗连续倒塌分析与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1.1.1 典型事故对连续倒塌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 第13-15页 |
1.1.2 空间钢结构倒塌事故 | 第15-16页 |
1.1.3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抗连续倒塌的试验研究 | 第17-18页 |
1.2.2 抗连续倒塌的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1.2.3 抗连续倒塌的数值分析 | 第19-20页 |
1.3 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 | 第20-23页 |
1.3.1 概念设计 | 第20-21页 |
1.3.2 拉结构件法 | 第21页 |
1.3.3 拆除构件法 | 第21-22页 |
1.3.4 局部加强法 | 第22页 |
1.3.5 设计方法的比较 | 第22-23页 |
1.4 空间钢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要点 | 第23-24页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拆除构件法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要点 | 第26-42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连续倒塌数值模拟 | 第26-32页 |
2.2.1 分析流程与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2.2 荷载组合与荷载施加 | 第28-30页 |
2.2.3 构件失效判定准则 | 第30-32页 |
2.3 构件重要性分析 | 第32-35页 |
2.3.1 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2.3.2 基于概念判断的敏感性分析法 | 第33-34页 |
2.3.3 重要性系数 | 第34-35页 |
2.4 钢桁架结构算例 | 第35-41页 |
2.4.1 模型信息 | 第35-36页 |
2.4.2 分析结果对比 | 第36-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李自健美术馆钢结构工程倒塌分析与机制研究 | 第42-6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分析模型与参数 | 第42-46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42-44页 |
3.2.2 数值模型 | 第44-45页 |
3.2.3 荷载参数与破坏准则 | 第45-46页 |
3.3 重要构件识别 | 第46-49页 |
3.3.1 概念判断 | 第46页 |
3.3.2 敏感性分析结果 | 第46-49页 |
3.4 失效模拟与内力重分布机制 | 第49-58页 |
3.4.1 筒体柱失效 | 第49-53页 |
3.4.2 框架柱失效 | 第53-54页 |
3.4.3 圆盘杆件失效 | 第54-58页 |
3.5 不同分析方法对比与规范建议 | 第58-60页 |
3.5.1 线性静力法与非线性动力法结果对比 | 第58-59页 |
3.5.2 对我国《规范》的建议 | 第59-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桁架结构体系内力重分布机制与抗力研究 | 第62-69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失效模式与内力重分布机制 | 第62-66页 |
4.2.1 转动铰机制 | 第62-64页 |
4.2.2 滑移面机制 | 第64-65页 |
4.2.3 长压杆屈曲机制 | 第65-66页 |
4.3 结构抗力分布规律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