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砂性围岩的失稳破坏特点 | 第12-13页 |
1.2.2 砂性围岩的失稳破坏模式 | 第13-14页 |
1.2.3 针对砂性围岩破坏模式的不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4 PFC方法的理论及特点 | 第15-18页 |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1.3.1 砂土接触本构模型的选取及双轴试验参数设定 | 第18-19页 |
1.3.2 PFC细观参数与材料宏观参数之间关系不明确 | 第19页 |
1.3.3 砂性隧道围岩破坏模式的研究角度 | 第19页 |
1.4 砂土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砂土的PFC细观参数标定 | 第19-20页 |
1.4.2 宏观参数与细观参数之间对应关系分析 | 第20页 |
1.4.3 砂性隧道围岩开挖模拟及分析 | 第20页 |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 | 第20-23页 |
2 砂土细观参数标定 | 第23-4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接触本构模型描述及选定 | 第23-27页 |
2.2.1 刚度模型 | 第24页 |
2.2.2 线形接触模型 | 第24-25页 |
2.2.3 滑动模型 | 第25页 |
2.2.4 黏结模型 | 第25-27页 |
2.3 双轴试验参数标定原理及过程 | 第27-33页 |
2.3.1 颗粒试样的控制参量 | 第27-29页 |
2.3.2 加载方式及试验环境 | 第29-31页 |
2.3.3 模拟砂土双轴试验的控制参量选择 | 第31-33页 |
2.4 无黏结材料细观参数对宏观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33-41页 |
2.4.1 颗粒粒径对宏观参数的影响 | 第33-36页 |
2.4.2 颗粒接触刚度对宏观参数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3 颗粒法切向刚度比对宏观参数的影响 | 第37-39页 |
2.4.4 颗粒摩擦系数对宏观参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5 颗粒集合材料孔隙率对宏观参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砂土宏细观参数关系及快捷标定方法研究 | 第43-65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宏观参数对细观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44-51页 |
3.2.1 灰关联分析模型原理及方法 | 第44-47页 |
3.2.2 砂土宏观参数对细观参数的灰关联分析 | 第47-51页 |
3.3 人工神经元网络标定细观参数 | 第51-62页 |
3.3.1 BP神经元网络基本原理 | 第53-57页 |
3.3.2 BP神经网络设计原则 | 第57-59页 |
3.3.3 BP神经元网络标定细观参数 | 第59-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4 砂性隧道围岩破坏模式离散元分析 | 第65-89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AC/DC方法介绍 | 第65-66页 |
4.3 隧道开挖模拟思路 | 第66-67页 |
4.4 测量圈半径的选择 | 第67-70页 |
4.5 AC/DC方法隧道开挖模拟及应力监测 | 第70-78页 |
4.5.1 不同初始应力下的围岩应力变化 | 第70-74页 |
4.5.2 不同侧压力系数下的围岩应力变化及位移场 | 第74-78页 |
4.6 地层自重应力状态下隧道开挖模拟 | 第78-86页 |
4.6.1 浅埋和深埋隧道塌落破坏动态分析 | 第79-83页 |
4.6.2 砂性围岩深埋隧道塌落拱与压力拱动态分析 | 第83-8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90页 |
5.3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