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风格、流派及作品评价论文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46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2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第14-16页
        1.2.1 研究对象第14页
        1.2.2 相关概念第14-16页
    1.3 研究目的、意义第16-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研究现状第18-21页
        1.4.1 研究现状梳理第18-20页
        1.4.2 研究成果总结第20-21页
    1.5 国内、外建筑本土性探索历程第21-32页
        1.5.1 国内建筑本土性:从民族形式到多元共存第21-29页
        1.5.2 国外建筑本土性:与现代建筑全球化并行第29-32页
    1.6 学科维度与理论基础第32-41页
        1.6.1 建筑与地理学关联理论评述第32-35页
        1.6.2 建筑与文化学关联理论评述第35-37页
        1.6.3 建筑与心理学关联理论评述第37-41页
    1.7 研究方法与立论框架第41-46页
        1.7.1 研究方法第41-43页
        1.7.2 研究框架第43-46页
2 建筑本土性内涵及生成语境第46-80页
    2.1 建筑本土性第46-51页
        2.1.1 建筑本土性基本属性第46-48页
        2.1.2 建筑本土性拓展内涵第48-51页
    2.2 建筑本土性的生成语境及作用关系第51-62页
        2.2.1 建筑本土性的生成语境第52-57页
        2.2.2 语境要素与建筑本土性作用关系第57-62页
    2.3 西安建筑本土性的生成语境第62-78页
        2.3.1 大陆性季风气候及黄土地貌主导的自然语境第62-64页
        2.3.2 农耕文明与都城文化统辖下的历史语境第64-75页
        2.3.3 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社会当下语境第75-78页
    2.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3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演进历程第80-134页
    3.1 民族形式与“苏式”建筑理论影响阶段(1949-1955年)第81-94页
        3.1.1 政治因素影响下的建筑方针及意识形态第81-82页
        3.1.2 社会经济快速恢复以及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第82-84页
        3.1.3 大屋顶与传统建筑装饰符号共存的典型建筑本土性实践第84-94页
    3.2 建筑实践的停滞与彷徨时期(1956-1977年)第94-102页
        3.2.1 意识形态反复转向与政策方针调整第95-96页
        3.2.2 趋于停滞的社会经济及缓慢的建筑技术发展第96-97页
        3.2.3 简化传统建筑符号的典型建筑本土性实践第97-102页
    3.3 现代建筑理论引进及建筑创作繁荣时期(1978-1999年)第102-111页
        3.3.1 现代建筑理论的重新引入与“传统复兴”的政策导向第102-103页
        3.3.2 经济高速增长与建筑技术持续创新第103页
        3.3.3 以借鉴唐代建筑风格为主的典型建筑本土性实践第103-111页
    3.4 多元化的建筑本土性探索及反思阶段(2000-2010年)第111-126页
        3.4.1 城市文化复兴诉求第112页
        3.4.2 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第112-113页
        3.4.3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及其与城市文化的联动第113页
        3.4.4 建筑本土性的多元化实践第113-126页
    3.5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演进的典型特征第126-131页
        3.5.1 自然生态响应弱化第126-127页
        3.5.2 经济、技术与政策响应强化第127-128页
        3.5.3 历史人文响应持续稳定第128-129页
        3.5.4 建筑风格表现多样化第129-131页
    3.6 本章小结第131-134页
4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生成机制第134-188页
    4.1 建筑本土性生成的作用原理第135-143页
        4.1.1“本土原型-形式表达”逻辑第135-136页
        4.1.2 文化的“进化、传播与耦合”运动第136-140页
        4.1.3“心理意识-行为”统辖作用第140-143页
    4.2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生成的创作审美机制第143-164页
        4.2.1 西安建筑的“本土原型”第144-149页
        4.2.2 固定原型—具象模仿第149-154页
        4.2.3 固定原型—抽象转换第154-157页
        4.2.4 多元原型—意象隐喻第157-164页
    4.3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生成的文化运动机制第164-175页
        4.3.1 文化的时间运动模式第165-166页
        4.3.2 文化的空间运动模式第166-168页
        4.3.3 社会决策耦合模式第168-175页
    4.4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生成的心理作用机制第175-186页
        4.4.1 自我认同心理模式第176-178页
        4.4.2 情感归属心理模式第178-186页
    4.5 本章小结第186-188页
5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的价值评析与展望第188-206页
    5.1 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价值评析第188-191页
        5.1.1 文化价值第188-189页
        5.1.2 社会价值第189-190页
        5.1.3 情感与信仰价值第190-191页
    5.2 中国及西安建筑本土性的反思第191-199页
        5.2.1 对中国建筑“传统”风格的思考第191-194页
        5.2.2 对西安建筑“传统”风格的思考第194-197页
        5.2.3 建立基于本土文化的视阈融合观第197-199页
    5.3 西安建筑本土性未来展望第199-203页
        5.3.1 回应自然的生态趋势第199-200页
        5.3.2 回归时代及人文内涵第200-201页
        5.3.3 思考建构的理性趋势第201-203页
    5.4 本章小结第203-206页
6 结语第206-210页
    6.1 研究结论第206-207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207-208页
    6.3 后续研究第208-210页
附录1西安当代典型本土建筑图例第210-214页
附录2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特征判读第214-216页
附录3西安当代典型本土建筑筛选专家打分表第216-218页
附录4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价值评析专家打分表第218-220页
附录5调查问卷(一)第220-222页
附录6调查问卷(二)第222-224页
图表目录第224-230页
参考文献第230-242页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汇总第242-243页
致谢第243页

论文共2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及混合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掺氢醇类燃料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