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及混合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3-29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第13-14页
    1.2 钢-混凝土组合连梁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矩形钢管填充混凝土连梁第15-16页
        1.2.2 型钢-混凝土组合连梁第16-18页
        1.2.3 钢桁架-混凝土组合连梁第18页
        1.2.4 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第18-21页
        1.2.5 典型钢-混凝土组合连梁抗震性能对比第21-23页
    1.3 混合联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现状第23-25页
    1.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第25-27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2 PR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第29-59页
    2.1 概述第29页
    2.2 试验目的第29-30页
    2.3 试件设计及制作第30-34页
        2.3.1 试件设计第30-33页
        2.3.2 试件制作第33-34页
        2.3.3 材料力学性能第34页
    2.4 加载与测试方案第34-39页
        2.4.1 试验装置第34-35页
        2.4.2 加载制度第35-36页
        2.4.3 试验测试内容第36-39页
    2.5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分析第39-57页
        2.5.1 加载破坏过程第39-54页
        2.5.2 破坏特征分析第54-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9页
3 PR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第59-83页
    3.1 概述第59页
    3.2 滞回曲线第59-61页
    3.3 骨架曲线第61-65页
    3.4 剪压比第65-66页
    3.5 延性第66页
    3.6 强度与刚度衰减第66-69页
    3.7 耗能能力分析第69-72页
    3.8 钢筋应变分析第72-75页
        3.8.1 纵筋应变分析第72-74页
        3.8.2 箍筋应变分析第74-75页
    3.9 钢板内力分析第75-79页
    3.10 PIV技术量测连梁变形结果分析第79-81页
    3.11本章小结第81-83页
4 PRC小跨高比连梁有限元模拟及参数分析第83-105页
    4.1 概述第83页
    4.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3-87页
        4.2.1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第83-86页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6-87页
    4.3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第87-90页
    4.4 PRC小跨高比连梁受力机理分析第90-96页
        4.4.1 连梁内力分布发展第90-94页
        4.4.2 钢板内力分布第94-96页
    4.5 PRC小跨高比连梁参数分析第96-103页
        4.5.1 跨高比的影响第96-98页
        4.5.2 钢板配板率的影响第98-99页
        4.5.3 纵筋配筋率的影响第99-100页
        4.5.4 箍筋配箍率的影响第100-101页
        4.5.5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101-102页
        4.5.6 钢板锚固长度的影响第102-103页
    4.6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5 PRC小跨高比连梁受剪承载力分析第105-137页
    5.1 概述第105页
    5.2 PRC小跨高比连梁受剪承载力分析方法第105-113页
        5.2.1 普通配筋小跨高比连梁受剪承载力分析方法第105-107页
        5.2.2 型钢和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受剪承载力分析方法第107-113页
    5.3 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的PRC小跨高比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第113-131页
        5.3.1 作用机制第113-114页
        5.3.2 内嵌钢板多条带模型第114-115页
        5.3.3 平衡条件第115-117页
        5.3.4 材料本构关系第117页
        5.3.5 应变协调条件第117页
        5.3.6 求解过程第117-118页
        5.3.7 软化拉-压杆模型试验验证第118-131页
    5.4 PRC小跨高比连梁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第131-134页
    5.5 本章小结第134-137页
6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第137-161页
    6.1 概述第137页
    6.2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分析模型设计参数第137-142页
        6.2.1 耦联率CR的计算公式第137-139页
        6.2.2 BS基本模型设计参数第139-140页
        6.2.3 模型设计参数的选取第140-142页
    6.3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42-146页
        6.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42-144页
        6.3.2 模型有效性验证第144-146页
    6.4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BS基本模型受力性能分析第146-153页
        6.4.1 承载力及位移延性第146-147页
        6.4.2 应力分析第147-152页
        6.4.3 塑性铰发展第152-153页
    6.5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153-158页
        6.5.1 连梁截面尺寸影响第153-155页
        6.5.2 单面墙肢高宽比影响第155-156页
        6.5.3 楼层总高度影响第156-157页
        6.5.4 考虑楼板作用第157-158页
    6.6 本章小结第158-161页
7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控制及设计方法第161-195页
    7.1 概述第161页
    7.2 基于位移角需求的PRC连梁所需配板特征值计算式第161-163页
    7.3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控制方法第163-171页
        7.3.1 连梁截面尺寸控制第163-164页
        7.3.2 基底剪力的确定第164-165页
        7.3.3 PRC连梁内嵌钢板尺寸的确定第165-167页
        7.3.4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控制方法分析步骤第167-168页
        7.3.5 算例及其分析第168-171页
    7.4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的性能水平和抗震设防目标第171-173页
        7.4.1 地震设防水准第171页
        7.4.2 结构性能水平第171-172页
        7.4.3 结构抗震设防目标第172-173页
    7.5 PRC连梁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件性能指标的量化第173-178页
        7.5.1 PRC连梁破坏形态及性能指标选取第173-174页
        7.5.2 PRC连梁各性能状态下失效判别标准第174-175页
        7.5.3 PRC连梁性能水平变形容许值试验统计分析第175-176页
        7.5.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件性能指标的量化第176-178页
    7.6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性能指标的量化第178-180页
    7.7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目标位移的确定第180-181页
    7.8 多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过程和地震作用分配第181-185页
        7.8.1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参数确定第181-183页
        7.8.2 等效阻尼比和等效周期的确定第183-184页
        7.8.3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地震作用分配第184-185页
    7.9 PRC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第185-192页
        7.9.1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步骤第185-186页
        7.9.2 算例及其分析第186-192页
    7.10本章小结第192-195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95-199页
    8.1 主要结论第195-197页
    8.2 展望第197-199页
参考文献第199-215页
致谢第215-217页
附录第217-218页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递的学术论文第217-218页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218页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专利第218页
    附录 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楼板效应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和可靠度分析
下一篇:西安当代建筑本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