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地幔柱假说 | 第11页 |
·地幔柱构造特征与鉴别 | 第11-13页 |
·地幔柱、大火成岩省与大陆裂解 | 第13-14页 |
·地幔柱与成矿 | 第14-15页 |
·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6-18页 |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 第19-42页 |
·地质构造背景 | 第19-22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玄武岩分布和喷出量 | 第22-25页 |
·岩石组合 | 第25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层和伴生沉积 | 第25-28页 |
·大火成岩省的年龄 | 第28-31页 |
·火山作用持续时间:磁性地层学和野外观察证据 | 第31-34页 |
·高 Ti 玄武岩和低 Ti 玄武岩的划分 | 第34-35页 |
·与生物大灭绝的关系 | 第35-36页 |
·地幔柱活动和 P/Tr 边界大陆裂解 | 第36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经济资源 | 第36-37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证据 | 第37-42页 |
·地球化学证据 | 第37-38页 |
·生物地层学证据 | 第38-40页 |
·岩墙群证据 | 第40-42页 |
第3章 计算原始岩浆成分方法 | 第42-56页 |
·数据来源及描述 | 第42-47页 |
·恢复原始岩浆成分步骤 | 第47-48页 |
·具体方法的选择 | 第48-56页 |
·同化混染的排除 | 第48-50页 |
·分离结晶作用校正方法 | 第50-53页 |
·计算原始岩浆的方法 | 第53-56页 |
第4章 原始岩浆成分计算结果 | 第56-70页 |
·玄武岩校正结果 | 第56-62页 |
·SI8.0-MG#8.0 | 第56-57页 |
·FE8.0-NA8.0 | 第57-58页 |
·CAO/AL2O3-TI8.0 | 第58-60页 |
·NIU AND BATIA(1991)模型计算起止熔融压力 | 第60-62页 |
·原始岩浆 | 第62-70页 |
·原始岩浆成分 | 第62-68页 |
·岩浆温度 | 第68-69页 |
·地幔潜温 | 第69-70页 |
第5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熔融源区性质及地幔柱成因的新证据 | 第70-85页 |
·地幔熔融源区 | 第70-76页 |
·橄榄岩熔融实验 | 第70-73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熔融源区 | 第73-76页 |
·地幔温度和地幔柱假说 | 第76-77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新证据 | 第77-82页 |
·地幔潜温(TP)的分布特征 | 第77-78页 |
·起止熔融压力(P0、PF)分布 | 第78-80页 |
·起止熔融深度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峨眉山地幔柱熔融模型 | 第82-85页 |
第6章 岩体演化对 Cu-Ni 硫化物矿床形成的控制机理 | 第85-98页 |
·EC-AFC 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86-89页 |
·四川力马河岩体岩浆演化 EC-AFC 模拟 | 第89-96页 |
·四川力马河岩体演化与 Cu-Ni 硫化物矿床形成机制 | 第96-9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录 | 第112-163页 |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