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绪论 | 第13-42页 |
| ·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第14-26页 |
| ·造山型金矿概念及沿革 | 第14-15页 |
|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5页 |
|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 第15-17页 |
|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 第17-20页 |
|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 第20-23页 |
|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 第23页 |
|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 第23-24页 |
|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 第24-26页 |
| ·焦家金矿田勘查与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37页 |
| ·区域金矿勘查与研究沿革 | 第26-27页 |
|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27-28页 |
|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 第28-31页 |
|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 第31-33页 |
|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 第33-35页 |
|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 第35-36页 |
|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 第36-37页 |
|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 第37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37-39页 |
|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 第39页 |
|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 第39页 |
|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 第39页 |
|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 第39页 |
|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 第39-40页 |
|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 第40页 |
|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 第40-42页 |
| ·论文结构 | 第40页 |
| ·实物工作量 | 第40-42页 |
| 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42-56页 |
| ·区域构造与岩石建造 | 第42-51页 |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42-46页 |
| ·岩石建造 | 第46-51页 |
|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 | 第51-52页 |
| ·新太古代大洋火山喷发 | 第51页 |
| ·新太古代末区域变质作用 | 第51页 |
| ·古元古代大洋裂谷-岛弧火山喷发-火山沉积 | 第51-52页 |
| ·晚元古代陆台浅海沉积作用 | 第52页 |
| ·中生代构造动力学体制 | 第52-54页 |
| ·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 第52页 |
| ·大洋俯冲陆缘构造作用 | 第52页 |
|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 | 第52-54页 |
| ·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 | 第54页 |
|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54-56页 |
| 3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 第56-97页 |
| ·控矿构造系统 | 第57-79页 |
| ·断裂带空间展布 | 第57-59页 |
| ·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 第59-67页 |
| ·“菱形”控矿构造特征 | 第67-69页 |
| ·控矿构造应力场解析 | 第69-77页 |
| ·控矿构造演化 | 第77-78页 |
| ·构造控矿模式 | 第78-79页 |
| ·赋矿岩石建造 | 第79-97页 |
| ·变质岩建造 | 第79-85页 |
| ·岩浆岩建造 | 第85-95页 |
| ·岩浆活动与成矿 | 第95-97页 |
| 4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 第97-133页 |
| ·蚀变-矿化期次与阶段 | 第98-108页 |
| ·蚀变类型及蚀变期 | 第98-104页 |
| ·金成矿期次与阶段 | 第104-108页 |
| ·成矿物质来源与供应 | 第108-117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08-113页 |
| ·成矿物质供应 | 第113-117页 |
| ·成矿流体来源与输运 | 第117-130页 |
|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17-127页 |
| ·成矿流体输运 | 第127-130页 |
| ·成矿物质富集与储存 | 第130-133页 |
|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演化 | 第130-131页 |
| ·金迁移与沉淀机制 | 第131-133页 |
| 5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 第133-169页 |
| ·成矿产物与物质结构 | 第133-158页 |
| ·矿床系列 | 第133-134页 |
| ·矿化类型 | 第134-137页 |
| ·异常系列 | 第137-139页 |
| ·物质结构 | 第139-158页 |
| ·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 第158-168页 |
| ·空间结构 | 第158-166页 |
| ·时间结构 | 第166-168页 |
| ·矿化网络结构模式 | 第168-169页 |
| 6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 第169-181页 |
| ·变化过程和控制因素 | 第169-173页 |
| ·地质构造与矿床变化 | 第169-170页 |
| ·岩浆活动与矿床变化 | 第170-172页 |
| ·区域变质作用与矿床变化 | 第172页 |
| ·表生作用与矿床变化 | 第172-173页 |
| ·剥蚀程度与保存状态 | 第173-181页 |
| ·蚀变岩空间分布与矿体剥蚀保存 | 第173-174页 |
| ·黄铁矿热电性与矿体剥蚀保存 | 第174页 |
|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与矿体剥蚀保存 | 第174-179页 |
| ·硫同位素组成与矿体剥蚀保存 | 第179-181页 |
| 7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 第181-187页 |
|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 | 第181-183页 |
| ·成矿系统发生-演变过程 | 第183-185页 |
| ·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式 | 第185-187页 |
| ·挤压-碰撞成岩阶段(~150Ma) | 第185页 |
| ·挤压-俯冲成岩阶段(130~125Ma) | 第185-186页 |
| ·伸展-走滑成矿阶段(122~110Ma) | 第186-187页 |
| 8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 第187-208页 |
| ·从成矿系统到勘查系统 | 第187-196页 |
| ·成矿系统时-空结构分析 | 第187-190页 |
| ·成矿系统要素分析 | 第190-192页 |
| ·主要找矿标志 | 第192-195页 |
| ·勘查系统模型构建 | 第195-196页 |
| ·成矿预测与工程验证 | 第196-208页 |
| ·远景区预测 | 第196-201页 |
| ·靶位预测 | 第201-206页 |
| ·工程验证 | 第206-208页 |
| 9 结论 | 第208-213页 |
|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和菱形断裂系控矿 | 第208页 |
| ·金成矿过程及机理与矿化网络结构 3Dt 模型 | 第208-210页 |
|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 第210页 |
| ·勘查系统模型与成矿预测 | 第210-211页 |
| ·进一步勘查建议 | 第211-213页 |
| ·大力加强新类型金矿研究 | 第211页 |
| ·加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 | 第211-212页 |
| ·注意接触带及构造碎裂岩带找矿 | 第212页 |
| ·注意钾化蚀变带找矿 | 第212-213页 |
| 致谢 | 第213-2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4-230页 |
| 附录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