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对象、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关于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方面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建立在社会适应问题之上的大学生村官研究 | 第14-15页 |
1.3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资料来源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6-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 | 第17-23页 |
2.1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提出和发展 | 第17-18页 |
2.2 西藏的大学生村官政策 | 第18-23页 |
2.2.1 西藏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背景 | 第18-20页 |
2.2.2 西藏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 | 第20-21页 |
2.2.3 西藏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现实意义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西藏大学生村官现状 | 第23-27页 |
3.1 部分大学生村官展现出了较好的适应能力 | 第23-24页 |
3.2 大学生村官中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 第24-27页 |
3.2.1 环境方面 | 第24页 |
3.2.2 生活习惯方面 | 第24-25页 |
3.2.3 工作方面 | 第25-26页 |
3.2.4 精神需求方面 | 第26-27页 |
第四章 西藏大学生村官社会适应性问题原因分析 | 第27-38页 |
4.1 西藏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区情 | 第27-29页 |
4.1.1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有其先天不足 | 第27-28页 |
4.1.2 非本地生源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 | 第28-29页 |
4.2 大学生村官自身的不足 | 第29-32页 |
4.2.1 考取村官的动机不纯,功利性较强 | 第29-30页 |
4.2.2 工作定位不准确、缺乏主动的适应能力 | 第30-31页 |
4.2.3 职业素养的欠缺 | 第31-32页 |
4.3 社会角色失调影响大学生村官的社会适应 | 第32-34页 |
4.3.1 由于社会角色转变引发的心理矛盾 | 第32-34页 |
4.3.2 大学生村官面临着多种角色扮演冲突的心理矛盾 | 第34页 |
4.4 大学生村官体系和村官政策不健全、不完善 | 第34-38页 |
4.4.1 西藏各高校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4.4.2 培训工作走过场 | 第35-37页 |
4.4.3 培养、考核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对策和建议 | 第38-47页 |
5.1 更加合理的制定大学生村官政策 | 第38-41页 |
5.1.1 增加大学生村官选聘的科学合理性 | 第38-39页 |
5.1.2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村官利益诉求机制 | 第39-40页 |
5.1.3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考核机制 | 第40页 |
5.1.4 建立大学生村官正常的流动晋升机制 | 第40-41页 |
5.2 优化大学生村官的服务管理体系 | 第41-44页 |
5.2.1 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模式 | 第41-42页 |
5.2.2 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和培养 | 第42-44页 |
5.2.3 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 | 第44页 |
5.3 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适应性 | 第44-47页 |
5.3.1 增强对村官身份的认同 | 第44-45页 |
5.3.2 努力提升自身实力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