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陡坡傍山双层行车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轻型支挡结构 | 第11-12页 |
1.2.2 锚固结构 | 第12-13页 |
1.2.3 支撑结构 | 第13-14页 |
1.2.4 与土共同作用结构 | 第14-15页 |
1.3 土-结构相互作用动力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8-21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材料本构关系及土体边界 | 第21-29页 |
2.1 土体动力本构关系 | 第21-23页 |
2.1.1 粘弹性模型 | 第21-22页 |
2.1.2 弹塑性模型 | 第22-23页 |
2.2 混凝土动塑性损伤模型 | 第23-25页 |
2.3 土体动力边界[38-41]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室内模型振动台试验 | 第29-67页 |
3.1 试验概况 | 第29-32页 |
3.1.1 振动台主要技术指标 | 第29-31页 |
3.1.2 地震波选取 | 第31-32页 |
3.2 模型相似原理及相似设计 | 第32-33页 |
3.2.1 模型相似原理 | 第32页 |
3.2.2 模型相似设计 | 第32-33页 |
3.3 试验设计与模型制作 | 第33-44页 |
3.3.1 试验总体设计 | 第33-34页 |
3.3.2 试验监测设计 | 第34-38页 |
3.3.3 主体结构制作 | 第38-43页 |
3.3.4 预应力锚索制作 | 第43-44页 |
3.4 试验步骤 | 第44-49页 |
3.4.1 模型安装与布设 | 第44-47页 |
3.4.2 测试元件布设 | 第47-48页 |
3.4.3 试验加载 | 第48-49页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64页 |
3.5.1 加速度分析 | 第51-56页 |
3.5.2 位移分析 | 第56-60页 |
3.5.3 内力分析 | 第60-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4章 模型数值分析 | 第67-83页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7-73页 |
4.1.1 模型材料 | 第67-70页 |
4.1.2 模型接触 | 第70-71页 |
4.1.3 边界阻尼 | 第71-72页 |
4.1.4 模型荷载 | 第72-73页 |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3-81页 |
4.2.1 加速度分析 | 第74-76页 |
4.2.2 位移分析 | 第76-78页 |
4.2.3 内力分析 | 第78-81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81-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