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测数据的宏观交通流模型标定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宏观交通流模型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经典宏观交通流模型概述 | 第12-18页 |
1.3 文章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实测交通数据的处理与重构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横截面数据的处理 | 第21-25页 |
2.2.1 横截面数据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2 检测器微观数据 | 第22-23页 |
2.2.3 横截面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23-25页 |
2.3 基于高斯核密度估计的轨迹数据重构 | 第25-32页 |
2.3.1 轨迹数据的特点 | 第25-26页 |
2.3.2 轨迹数据的重构方法 | 第26-29页 |
2.3.3 NGSIM轨迹数据重构结果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实测数据的一阶LWR模型标定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基于最小二乘拟合法的LWR模型标定 | 第33-39页 |
3.2.1 标定方法 | 第33-35页 |
3.2.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流量-密度数据拟合 | 第35-39页 |
3.3 数值演化预测对比分析 | 第39-44页 |
3.3.1 预测误差评价指标 | 第39-41页 |
3.3.2 配置输入数据 | 第41-42页 |
3.3.3 预测对比结果及分析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4章 基于实测数据的二阶AR模型标定 | 第47-5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基于速度项对比法的AR模型标定 | 第47-50页 |
4.2.1 标定方法及包含实测数据的压力项函数 | 第47-48页 |
4.2.2 对比ARZ模型 | 第48-50页 |
4.3 数值演化预测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4.3.1 配置输入数据 | 第50-51页 |
4.3.2 预测对比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宏观交通流模型标定与仿真平台 | 第55-67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平台功能设计 | 第55-58页 |
5.2.1 平台组成结构 | 第55-56页 |
5.2.2 平台工作流程 | 第56-58页 |
5.3 平台功能演示 | 第58-65页 |
5.3.1 主界面 | 第58-59页 |
5.3.2 数据载入 | 第59-60页 |
5.3.3 数据处理 | 第60-63页 |
5.3.4 数据拟合与模型标定 | 第63-64页 |
5.3.5 数值仿真与数据保存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论文研究总结 | 第67-68页 |
论文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