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习题课上引发的思考 | 第8页 |
1.1.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8-9页 |
1.1.3 学生主体角色发展的需要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整体框架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3.1 关于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7页 |
1.3.2 关于习题课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1.5.2 调查研究法 | 第21页 |
1.5.3 教育统计法 | 第21-22页 |
1.5.4 教育实验法 | 第22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2.1.1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 第22-23页 |
2.1.2 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 Solving Competency) | 第23页 |
2.1.3 习题课(Tutorial) | 第23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人本主义教学观 | 第24-25页 |
2.2.3 杜威的“五阶段说” | 第25页 |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5-26页 |
3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习题课教学 | 第26-35页 |
3.1 习题课中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 第26-29页 |
3.2 习题课上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特征 | 第29-30页 |
3.3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习题课教学活动 | 第30-33页 |
3.4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习题课教学策略与原则 | 第33-35页 |
3.4.1 教师习题课教育原则 | 第33-34页 |
3.4.2 学生习题课学习策略 | 第34-35页 |
4 习题课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验研究 | 第35-47页 |
4.1 实验研究的评价工具 | 第35-37页 |
4.1.1 生物问题解决能力调查问卷 | 第36-37页 |
4.1.2 学生关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习题课的访谈 | 第37页 |
4.1.3 生物纸笔测试卷 | 第37页 |
4.2 实验研究对象及过程 | 第37-41页 |
4.2.1 实验研究对象 | 第37-38页 |
4.2.2 实验研究前调查 | 第38-40页 |
4.2.3 实验预测 | 第40页 |
4.2.4 实验过程相关变量控制 | 第40-41页 |
4.3 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4.3.1 高中生物问题解决能力调查问卷分析 | 第41-44页 |
4.3.2 纸笔测验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3.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4 实验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4.4.1 学生在“问题解决方法和策略”和“问题解决品质”维度的能力提高 | 第46-47页 |
4.4.2 实验班学生学期末生物纸笔测验成绩提高 | 第47页 |
4.4.3 学生的追踪访谈结果呈积极肯定态度 | 第47页 |
5 生物习题课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建议 | 第47-50页 |
5.1 给教师教育的建议 | 第47-49页 |
5.1.1 提高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 | 第47-48页 |
5.1.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 第48页 |
5.1.3 联系生活,培养迁移能力 | 第48-49页 |
5.1.4 营造氛围,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 第49页 |
5.2 给学生学习的建议 | 第49-50页 |
5.2.1 提高习题课中问题解决的知识水平,逐步完善认知体系 | 第49页 |
5.2.2 正确掌握科学的习题课学习方法,成为策略型的问题解决者 | 第49-50页 |
6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3页 |
附录一: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査问卷 | 第55-57页 |
附录二:学生关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生物习题课的访谈一览表 | 第57页 |
附录三:教师关于生物习题课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访谈一览表 | 第57-58页 |
附录四:高二生物遗传系谱专题训练 | 第58-61页 |
附录五:学生上学期和本学期末生物成绩汇总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