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前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力图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2 日本明治前期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 第15-21页 |
| 2.1 “文明开化”和启蒙思想的传播 | 第15-17页 |
| 2.2 “王政复古”和天皇形象的重塑 | 第17-19页 |
| 2.3 “国权当道”和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3 日本明治前期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1-28页 |
| 3.1 英国斯宾塞功利主义思想 | 第21-23页 |
| 3.2 德国费希特国家主义思想 | 第23-25页 |
| 3.3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 | 第25-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4 “复古主义”与“保守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 | 第28-32页 |
| 4.1 “学制”颁布前的“复古主义”教育 | 第28-30页 |
| 4.2 “学制”颁布后“保守主义”教育思想的抬头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5 “皇国”思想的灌输与国家对教育的加强干预 | 第32-37页 |
| 5.1 《教学大旨》与“皇国”教育思想的加强 | 第32-34页 |
| 5.2 《教育令》与国家干涉教育的加强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6 日本明治前期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法制化 | 第37-43页 |
| 6.1《学校令》与“敕令主义”教育行政的确立 | 第37-39页 |
| 6.2 《教育敕语》与“皇国”教育思想的法制化 | 第39-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7 日本明治前期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 第43-54页 |
| 7.1 “一国独立”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 第43-45页 |
| 7.2 “国权为首”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 第45-48页 |
| 7.3 “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 第48-50页 |
| 7.4 “实业兴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 第50-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8 明治前期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 第54-67页 |
| 8.1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社会政治实践的影响 | 第54-59页 |
| 8.1.1 培养学生“忠君爱国”的方法和途径 | 第54-58页 |
| 8.1.2 “忠君”思想与“爱国”思想的关系 | 第58-59页 |
| 8.2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社会经济实践的影响 | 第59-62页 |
| 8.2.1 普通教育领域中的“实业兴国” | 第59-61页 |
| 8.2.2 国家主义指导下的职业教育 | 第61-62页 |
| 8.3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社会军事实践的影响 | 第62-66页 |
| 8.3.1 普通教育领域中的“军国主义” | 第63-65页 |
| 8.3.2 国家主义指导下的职业军事教育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9 结语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相关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