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 | 第12-14页 |
1.1.1 氮循环中的反硝化 | 第12页 |
1.1.2 反硝化细菌脱氮副球菌的基本特征 | 第12-14页 |
1.2 微生物的群体感应现象(quorum sensing,QS) | 第14-20页 |
1.2.1 群体感应简介 | 第14-17页 |
1.2.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中的QS系统研究 | 第17-20页 |
1.3 N循环中的QS | 第20-23页 |
1.3.1 N循环中的QS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2 反硝化过程中的QS调控 | 第21-23页 |
1.4 本论文中主要应用的实验技术 | 第23-25页 |
1.4.1 离子色谱法 | 第23-24页 |
1.4.2 气相色谱法 | 第24页 |
1.4.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4-2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5-28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5.2 拟回答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外源短链信号分子C_6-HSL对P.denitrificans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28-42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2.2.1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2.2.2 菌种及信号分子来源 | 第29-30页 |
2.2.3 培养条件 | 第30页 |
2.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5 硝态氮、亚硝态氮浓度的测定 | 第31页 |
2.2.6 N_2O浓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7 细菌总R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2.8 反转录定量PCR(q-RTPCR) | 第33-34页 |
2.2.9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2.3.1 C_6-HSL对P.denitrificans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2 C_6-HSL对P.denitrificans的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36-39页 |
2.3.3 C_6-HSL对P.denitrificans的反硝化过程转录调控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外源长链信号分子C_(14)-HSL对P. denitrificans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42-54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3.2.2 菌种及信号分子来源 | 第43页 |
3.2.3 培养条件 | 第43页 |
3.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3-44页 |
3.2.5 硝酸氮、亚硝酸氮浓度的测定 | 第44-46页 |
3.2.6 氧化亚氮(N_2O)的测定 | 第46页 |
3.2.7 反转录定量PCR(q-RTPCR) | 第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3.3.1 C_(14)-HSL对P.denitrificans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2 C_(14)-HSL对P.denitrificans的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3 C_(14)-HSL对P.denitrificans的反硝化过程转录调控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外加同源信号分子C_(16)-HSL对P.denitrificans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54-64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4.2.2 菌种及信号分子来源 | 第55页 |
4.2.3 培养条件 | 第55页 |
4.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5页 |
4.2.5 硝酸氮、亚硝酸氮浓度的测定 | 第55页 |
4.2.6 氧化亚氮(N_2O)的测定 | 第55-56页 |
4.2.7 反转录定量PCR(q-RTPCR) | 第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4.3.1 C_(16)-HSL对P.denitrificans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C_(16)-HSL对P.denitrificans的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57-60页 |
4.3.3 C_(16)-HSL对P.denitrificans反硝化过程的转录调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61-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