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4-20页 |
1.1 重金属镉(Cd)超富集植物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1.1 重金属Cd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进展 | 第14页 |
1.1.2 现有重金属Cd超富集植物开发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1.3 龙葵应用于Cd污染土壤修复的优势 | 第15页 |
1.2 重金属Cd超富集植物的转基因改造进展 | 第15-17页 |
1.2.1 植物富集Cd的分子机制 | 第16页 |
1.2.2 重金属Cd超富集植物转基因改造现状 | 第16-17页 |
1.3 毛状根组织在植物修复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1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转基因改造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毛状根的特性及应用于植物修复中的优势 | 第18-19页 |
1.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4.1 目的 | 第19页 |
1.4.2 意义 | 第19-20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0-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4页 |
2.1.1 生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试剂、耗材、主要仪器 | 第20-22页 |
2.1.2.1 试剂及仪器采购厂家 | 第20-21页 |
2.1.2.2 仪器信息 | 第21-22页 |
2.1.3 试剂的配制 | 第22-24页 |
2.1.3.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2-23页 |
2.1.3.2 缓冲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1.3.3 抗生素的配制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43页 |
2.2.1 菌种的活化及保存 | 第24-26页 |
2.2.2 Cd超富集植物毛状根诱导的摸索及目标Cd超富集植物的选择 | 第26页 |
2.2.3 毛状根的诱导 | 第26-27页 |
2.2.4 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2.2.5 毛状根基因组的提取和PCR检测 | 第28-29页 |
2.2.6 三种植物Cd富集实验设计 | 第29-33页 |
2.2.7 龙葵毛状根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3页 |
2.2.8 IRT1编码基因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9 重组质粒pRI101-IRT1的获得 | 第34-37页 |
2.2.10 转基因发根农杆菌的获得和菌种保藏 | 第37-38页 |
2.2.11 转基因发根农杆菌的PCR检测 | 第38页 |
2.2.12 转IRT1龙葵毛状根的获得及鉴定 | 第38页 |
2.2.13 转IRT1龙葵毛状根总蛋白的提取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 | 第38-41页 |
2.2.14 龙葵毛状根Cd胁迫响应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2.2.15 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 | 第42-43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72页 |
3.1 三种Cd超富集植物毛状根诱导的比较及转基因改造目标植物龙葵的确定 | 第43-58页 |
3.1.1 发根农杆菌菌种对不同植物外植体生根诱导的影响 | 第43-45页 |
3.1.2 三种Cd超富集植物毛状根的PCR检验及rolB基因鉴定 | 第45-46页 |
3.1.3 最佳诱导条件下三种Cd超富集植物生根效果的比较 | 第46页 |
3.1.4 三种Cd超富集植物毛状根富集Cd能力的分析 | 第46-54页 |
3.1.4.1 Cd处理后三种植物毛状根生长状态的比较 | 第46-48页 |
3.1.4.2 Cd处理后三种植物毛状根生物量的比较 | 第48-49页 |
3.1.4.3 三种植物毛状根富集Cd含量的比较 | 第49页 |
3.1.4.4 Cd处理对三种植物毛状根细胞损伤程度的比较 | 第49-51页 |
3.1.4.5 Cd处理对三种植物毛状根抗氧化还原酶系统活性的变化比较 | 第51-54页 |
3.1.5. 转基因改造目标植物龙葵的确定 | 第54页 |
3.1.6 转基因改造目标植物龙葵毛状根诱导条件的进一步优化 | 第54-57页 |
3.1.6.1 不同激素浓度对不同的龙葵外植体生根诱导的影响 | 第54-55页 |
3.1.6.2 不同来源的材料诱导龙葵毛状根的差异 | 第55-56页 |
3.1.6.3 龙葵毛状根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56-57页 |
3.1.7 龙葵毛状根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7-58页 |
3.1.8 小结 | 第58页 |
3.2 pRI101-IRT1载体的构建及转IRE1龙葵毛状根体系的建立 | 第58-62页 |
3.2.1 质粒pUC57、pRI101的双酶切鉴定 | 第58页 |
3.2.2 连接产物的转化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3.2.3 转基因发根农杆菌中IRT1基因的PCR鉴定 | 第60页 |
3.2.4 转IRT1龙葵毛状根和对照组毛状根的形态比较 | 第60页 |
3.2.5 转IRT1龙葵毛状根DNA中IRT1基因的PCR结果 | 第60-62页 |
3.2.6 转IRT1龙葵毛状根DNA的测序结果 | 第62页 |
3.2.7 转IRT1龙葵毛状根目的蛋白表达结果 | 第62页 |
3.2.8 小结 | 第62页 |
3.3 转IRT1龙葵毛状根对Cd胁迫响应的初步探讨 | 第62-72页 |
3.3.1 Cd处理下转IRT1龙葵毛状根和对照组毛状根生长状况的对比 | 第62-64页 |
3.3.2 Cd处理对转IRT1龙葵毛状根和对照组龙葵毛状根生物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3 转IRT1-龙葵毛状根和对照组毛状根富集Cd效果的比较 | 第65页 |
3.3.4 Cd处理下转IRT1龙葵毛状根和对照组毛状根中ROS的积累和细胞损伤程度的比较 | 第65-68页 |
3.3.5 Cd处理对转IRT1龙葵毛状根和对照组毛状根抗氧化还原酶系统(SOD、POD、CAT)活性的变化比较 | 第68-70页 |
3.3.6 Cd处理对转基因龙葵毛状根中IRT1蛋白表达的分析和比较 | 第70-71页 |
3.3.7 小结 | 第71-72页 |
4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