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什么是内疚 | 第11-17页 |
1.1 内疚的概念 | 第11页 |
1.2 内疚的相关理论 | 第11-16页 |
1.2.1 早期哲学与神学 | 第11页 |
1.2.2 精神分析理论 | 第11-12页 |
1.2.3 存在主义理论 | 第12页 |
1.2.4 情绪分化理论 | 第12-13页 |
1.2.5 人际内疚理论 | 第13页 |
1.2.6 自我意识情绪理论 | 第13-16页 |
1.2.7 内疚相关理论小结 | 第16页 |
1.3 内疚的分类 | 第16-17页 |
1.3.1 违规内疚 | 第17页 |
1.3.2 虚拟内疚 | 第17页 |
1.3.3 群体内疚 | 第17页 |
2 内疚的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2.1 自我报告法 | 第18页 |
2.2 情景模拟法 | 第18-19页 |
2.3 整体形容词描述法 | 第19页 |
2.4 生理测量法及与其他方法结合 | 第19-20页 |
3 实证研究概述 | 第20-25页 |
3.1 内疚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 第20-22页 |
3.1.1 内疚情绪的发生 | 第20-21页 |
3.1.2 内疚情绪的发展 | 第21-22页 |
3.2 内疚的心理过程 | 第22-23页 |
3.3 不同情境下的内疚 | 第23-24页 |
3.4 影响内疚情绪的因素 | 第24-25页 |
3.4.1 外部因素 | 第24-25页 |
3.4.2 内部因素 | 第25页 |
4 内疚情绪与说谎行为 | 第25-27页 |
4.1 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 | 第25-26页 |
4.2 内疚情绪与说谎行为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本研究总体思路 | 第27-33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7-31页 |
1.1 诱发内疚情绪的情境与研究对象 | 第27-29页 |
1.1.1 说谎行为情境 | 第27-28页 |
1.1.2 不同行为结果的情境 | 第28页 |
1.1.3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9-3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1.4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1.4.1 假设一 | 第30页 |
1.4.2 假设二 | 第30-31页 |
1.4.3 假设三 | 第31页 |
2 研究总体框架 | 第31-33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33-64页 |
1 预实验: 初中生内疚诱发情境 | 第33-37页 |
1.1 研究过程 | 第33-35页 |
1.1.1 被试 | 第33-34页 |
1.1.2 施测过程 | 第34页 |
1.1.3 筛选情境和情境分类 | 第34-35页 |
1.2 结果 | 第35-37页 |
1.2.1 筛选情境和情境选择 | 第35-37页 |
2 研究一: 初中生对不同说谎目的情境中的内疚情绪理解 | 第37-51页 |
2.1 研究过程 | 第37-40页 |
2.1.1 被试 | 第37-38页 |
2.1.2 研究工具 | 第38页 |
2.1.3 研究设计 | 第38页 |
2.1.4 施测过程 | 第38-39页 |
2.1.5 编码过程 | 第39页 |
2.1.6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40-46页 |
2.2.1 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第一层次的理解 | 第40-42页 |
2.2.2 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第二层次的理解 | 第42-43页 |
2.2.3 初中生对内疚第三层次的理解 | 第43-45页 |
2.2.4 初中生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 | 第45-46页 |
2.3 分析与讨论 | 第46-50页 |
2.3.1 不同年级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的理解 | 第46-47页 |
2.3.2 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上的差异 | 第47-48页 |
2.3.3 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的理解在不同说谎目的上的差异 | 第48-50页 |
2.4 结论 | 第50-51页 |
3 研究二: 初中生对不同行为结果的内疚情绪理解 | 第51-64页 |
3.1 研究过程 | 第51-53页 |
3.1.1 被试 | 第51-52页 |
3.1.2 研究工具 | 第52页 |
3.1.3 研究设计 | 第52页 |
3.1.4 施测过程 | 第52页 |
3.1.5 编码过程 | 第52-53页 |
3.1.6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3.2 结果 | 第53-59页 |
3.2.1 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第一层次的理解 | 第53-55页 |
3.2.2 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第二层次的理解 | 第55-56页 |
3.2.3 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第三层次的理解 | 第56-58页 |
3.2.4 初中生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 | 第58-59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59-63页 |
3.3.1 不同年级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的理解 | 第59-60页 |
3.3.2 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的理解在不同说谎目的上的差异 | 第60-61页 |
3.3.3 初中生对内疚情绪的理解在不同行为结果上的差异 | 第61-63页 |
3.4 结论 | 第63-64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和总结论 | 第64-66页 |
1 综合讨论 | 第64-65页 |
2 总结论 | 第65-66页 |
第五部分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1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66-67页 |
1.1 研究材料 | 第66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66-67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2.1 代表性 | 第67页 |
2.2 行为结果变量的设置 | 第6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