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更好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适应性与情绪调节选择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1. 前言第11-29页
    1.1 情绪第11-14页
        1.1.1 情绪的内涵第11页
        1.1.2 情绪的理论第11-14页
            1.1.2.1 基本情绪取向第12页
            1.1.2.2 评价取向第12-13页
            1.1.2.3 心理建构取向第13页
            1.1.2.4 社会建构取向第13页
            1.1.2.5 情绪的维度理论第13-14页
    1.2 情绪调节第14-22页
        1.2.1 情绪调节的内涵第14页
        1.2.2 情绪调节的理论第14-16页
        1.2.3 情绪调节的类型第16-17页
        1.2.4 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第17-20页
            1.2.4.1 人口学因素第17-18页
            1.2.4.2 社会文化因素第18页
            1.2.4.3 家庭环境因素第18-19页
            1.2.4.4 人格及认知因素第19-20页
        1.2.5 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第20-22页
    1.3 情绪调节的适应性第22-24页
        1.3.1 情绪调节的策略的适应性第22-23页
        1.3.2 情绪调节的灵活性第23-24页
    1.4 情绪调节选择第24-26页
    1.5 睾酮第26-29页
        1.5.1 睾酮与社会性行为第26-27页
        1.5.2 睾酮的研究方法第27-29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第29-32页
    2.1 情绪调节策略的适应性第29页
    2.2 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第29-32页
3. 研究一第32-42页
    3.1 实验设计与目的第32页
    3.2 研究假设第32页
    3.3 方法第32-34页
        3.3.1 累计生活压力第32页
        3.3.2 压力源可控性第32页
        3.3.3 焦虑程度第32-33页
        3.3.4 情绪材料第33页
        3.3.5 情绪调节能力第33-34页
        3.3.6 被试第34页
    3.4 过程第34-36页
        3.4.1 量表的编制第35页
        3.4.2 实验流程第35-36页
    3.5 实验结果第36-40页
        3.5.1 指导语有效性第36-37页
            3.5.1.1 指导语跟随程度第37页
            3.5.1.2 主观报告第37页
        3.5.2 认知重评第37-39页
        3.5.3 表达抑制第39-40页
    3.6 讨论第40-41页
    3.7 结论第41-42页
4. 研究二第42-52页
    4.1 研究设计与目的第42页
    4.2 研究假设第42页
    4.3 方法第42-44页
        4.3.1 被试第42页
        4.3.2 药物操纵第42-43页
        4.3.3 睾酮水平第43页
        4.3.4 实验材料第43页
        4.3.5 情绪调节选择测试第43-44页
    4.4 过程第44-45页
        4.4.1 睾酮给药第44页
        4.4.2 实验流程第44-45页
    4.5 结果第45-48页
        4.5.1 描述统计与相关量表第45-46页
        4.5.2 动机维度的评定第46页
        4.5.3 药物操纵的有效性第46-47页
        4.5.4 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第47-48页
    4.6 讨论第48-51页
    4.7 结论第51-52页
5. 总讨论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3页
附录第63-66页
    量表示例第63页
        高校生活事件量表第63页
    指导语示例第63-66页
        认知重评指导语第63-64页
        表达抑制指导语第64页
        分心指导语第64-65页
        情绪调节选择测试指导语第65-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句子语境中汉语同形异音词的歧义消解
下一篇:高中生内隐职业声望刻板印象及其内容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