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第13-15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3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3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30页 |
1.3.1 对于旧城更新的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1.3.2 对于旧城更新中公众参与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3 对于自组织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3.4 对于非正规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3.5 研究聚焦 | 第29-3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0-3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30-33页 |
2 城市老旧街区的现状与更新模式 | 第33-47页 |
2.1 城市老旧街区现状 | 第33-37页 |
2.1.1 居住人口减少,老龄化严重,邻里关系疏离 | 第33-34页 |
2.1.2 房屋老化严重,缺乏维护 | 第34-35页 |
2.1.3 生活设施不全,存在安全隐患 | 第35-36页 |
2.1.4 空间发展不平衡,产业低端 | 第36-37页 |
2.2 旧城更新的三种模式与评析 | 第37-44页 |
2.2.1 政府主导式更新——成都宽窄巷子更新 | 第37-39页 |
2.2.2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自发性改造 ——上海田子坊模式 | 第39-41页 |
2.2.3 由一元主导转向多方参与——广州恩宁路旧城更新模式 | 第41-44页 |
2.3 三种更新模式的问题 | 第44-45页 |
2.3.1“拆除——重建”的商业更新模式 | 第44页 |
2.3.2 政府一元主导的更新模式 | 第44-45页 |
2.3.3 居民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 | 第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自组织理论与城市老旧街区 | 第47-69页 |
3.1 自组织理论概述 | 第47-52页 |
3.1.1 自组织理论概念 | 第47页 |
3.1.2 自组织理论组成 | 第47-49页 |
3.1.3 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 | 第49-51页 |
3.1.4 他组织 | 第51页 |
3.1.5 城市老旧街区与“自组织”的关联 | 第51-52页 |
3.2 城市老旧街区的耗散结构特征 | 第52-57页 |
3.2.1 城市老旧街区的开放性 | 第52-53页 |
3.2.2 城市老旧街区的非平衡性 | 第53页 |
3.2.3 城市老旧街区的非线性 | 第53页 |
3.2.4 城市老旧街区的涨落 | 第53-54页 |
3.2.5 城市老旧街区的序参量 | 第54-56页 |
3.2.6 城市老旧街区的自组织演变方式 | 第56-57页 |
3.3 城市老旧街区的自组织发展过程 | 第57-60页 |
3.3.1 城市老旧街区发展无序到有序阶段 | 第57-58页 |
3.3.2 城市老旧街区发展自组织聚散阶段 | 第58-59页 |
3.3.3 城市老旧街区发展自组织聚散阶段 | 第59-60页 |
3.4 城市老旧街区的自组织系统的衰退 | 第60-63页 |
3.4.1 城市老旧街区发展的有序到无序过程 | 第60-61页 |
3.4.2 城市老旧街区发展自组织退化过程 | 第61页 |
3.4.3 城市老旧街区发展自组织解体的阶段 | 第61-63页 |
3.5 自组织更新案例分析 | 第63-67页 |
3.5.1 台湾省桃米村更新 | 第63-64页 |
3.5.2 深圳较场尾自组织更新 | 第64-67页 |
3.6 摆脱现状困境的关键:自组织更新模式 | 第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城市老旧街区自组织更新策略 | 第69-83页 |
4.1 自组织更新原则 | 第69-70页 |
4.2 自组织更新结构 | 第70-72页 |
4.2.1 自组织城巿更新机制 | 第70页 |
4.2.2 自组织发展的基础——居民 | 第70-71页 |
4.2.3 自组织发展的条件——开放性 | 第71页 |
4.2.4 自组织发展的动力——经济水平与参与度 | 第71页 |
4.2.5 自组织发展的基体——建筑 | 第71页 |
4.2.6 自组织发展的外力——他组织 | 第71-72页 |
4.2.7 自组织发展的参与力量——居民组织与专业团队 | 第72页 |
4.3 自组织更新方式 | 第72-79页 |
4.3.1 自组织更新的参与模式 | 第72-75页 |
4.3.2 自组织更新的方法 | 第75-79页 |
4.4 自组织更新阶段 | 第79-81页 |
4.4.1 第一阶段:由无序到有序 | 第80页 |
4.4.2 第二阶段:自组织聚散 | 第80-81页 |
4.4.3 第三阶段:自组织演化 | 第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松阳老街自组织更新研究 | 第83-115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83-88页 |
5.1.1 项目区位 | 第83-84页 |
5.1.3 现状交通分析 | 第84-85页 |
5.1.4 建筑质量分析 | 第85-86页 |
5.1.5 现状公共空间 | 第86-87页 |
5.1.6 现状业态与配套设施 | 第87-88页 |
5.2 更新目标与意义 | 第88-89页 |
5.3 老街的自组织系统分析 | 第89-92页 |
5.3.1 老街的自组织特征 | 第89-91页 |
5.3.2 松阳老街的自组织序参量 | 第91-92页 |
5.4 松阳老街的自组织发展过程 | 第92-94页 |
5.4.1 松阳松阳老街的自组织形成 | 第92-93页 |
5.4.2 松阳松阳老街的自组织退化 | 第93-94页 |
5.5 松阳老街的自组织更新步骤和策略 | 第94-115页 |
5.5.1 自组织更新第一阶段——无序到有序 | 第95-98页 |
5.5.2 自组织更新第二阶段——自组织聚散 | 第98-114页 |
5.5.3 自组织更新第三阶段——自组织演化 | 第114-11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5页 |
6.1.1 城市老旧街区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 第115页 |
6.1.2 自组织更新模式是适宜城市老旧街区的更新模式 | 第115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附录 | 第12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