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6-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6-17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1.3 相关项目实践的参与 | 第17-18页 |
1.2 概念辨析 | 第18-21页 |
1.2.1 文化遗产 | 第18-19页 |
1.2.2 文化遗产展示 | 第19-20页 |
1.2.3 历史文化村镇 | 第20-21页 |
1.2.4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 | 第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3-31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3-28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5.1 文献收集 | 第31页 |
1.5.2 实地调研 | 第31页 |
1.5.3 实证研究 | 第31页 |
1.5.4 归纳总结 | 第31-32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32-34页 |
2. 文化遗产从保护到展示的认知转变 | 第34-54页 |
2.1 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变 | 第34-37页 |
2.1.1 十六世纪前对纪念价值的重视 | 第34-35页 |
2.1.2 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价值的凸显 | 第35-36页 |
2.1.3 十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艺术到历史价值的转变 | 第36-37页 |
2.1.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历史文化到多元价值的转变 | 第37页 |
2.2 《文化遗产地诠释与展示宪章》的提出背景 | 第37-42页 |
2.2.1 从孤立到多元——遗产保护价值多元拓展 | 第38-39页 |
2.2.2 从保护到传承——遗产保护目的发生转变 | 第39-40页 |
2.2.3 从小众到公众——遗产保护社会性凸显 | 第40-41页 |
2.2.4 小结: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 第41-42页 |
2.3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相结合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2.3.1 价值认知的转变需要进行深入传播 | 第42页 |
2.3.2 保护的新变化要求重视展示理念 | 第42-43页 |
2.3.3 文化遗产展示研究遭到忽视 | 第43页 |
2.4 文化遗产展示的内容及主要方式 | 第43-49页 |
2.4.1 文化遗产展示的主要内容 | 第46-47页 |
2.4.2 文化遗产展示的主要方式 | 第47-49页 |
2.4.3 小结 | 第49页 |
2.5 国内外文化遗产展示案例研究 | 第49-54页 |
2.5.1 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阐释规划 | 第49-51页 |
2.5.2 唐大明宫遗址展示示范园区 | 第51-52页 |
2.5.3 大运河(常州段)孟河镇保护与展示规划 | 第52-54页 |
3.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价值冲突与可持续发展 | 第54-66页 |
3.1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 | 第54-58页 |
3.1.1 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 | 第55页 |
3.1.2 多彩的村镇风貌景观 | 第55-56页 |
3.1.3 多样的历史文化构成 | 第56-57页 |
3.1.4 独特的社会发展结构 | 第57页 |
3.1.5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 第57-58页 |
3.2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认识 | 第58-61页 |
3.2.1 生态价值 | 第58-59页 |
3.2.2 景观价值 | 第59页 |
3.2.3 地域文化价值 | 第59-61页 |
3.3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价值冲突 | 第61-63页 |
3.3.1 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 | 第61页 |
3.3.2 保护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冲突 | 第61-62页 |
3.3.3 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缺失 | 第62-63页 |
3.4 文化遗产展示视角下的现实矛盾解读 | 第63-66页 |
3.4.1 针对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 | 第63-64页 |
3.4.2 针对保护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冲突 | 第64页 |
3.4.3 针对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缺失 | 第64-66页 |
4.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探索 | 第66-80页 |
4.1 文化遗产展示理论对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意义 | 第66-68页 |
4.1.1 拓展保护研究视野,揭示多元价值 | 第66-67页 |
4.1.2 传承与发展山地特色,指导保护与更新实践 | 第67页 |
4.1.3 创造社会与经济效益,审视历史文化资源之于现代的意义 | 第67页 |
4.1.4 增强公众保护意识,有助保护的开展实施 | 第67-68页 |
4.2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原则 | 第68-71页 |
4.2.1 价值为核 | 第69-70页 |
4.2.2 资源为基 | 第70页 |
4.2.3 统筹一体 | 第70页 |
4.2.4 衔接一致 | 第70页 |
4.2.5 永续发展 | 第70-71页 |
4.3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整体框架 | 第71-75页 |
4.3.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基本要求 | 第71-72页 |
4.3.2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整体框架 | 第72-75页 |
4.4 主要内容 | 第75-80页 |
4.4.1 目标 | 第75页 |
4.4.2 价值挖掘 | 第75-77页 |
4.4.3 价值保存 | 第77-79页 |
4.4.4 价值传递 | 第79-80页 |
5.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策略 | 第80-94页 |
5.1 结合展示理念的整体环境保护 | 第80-84页 |
5.1.1 整体扩张、明确层次 | 第80-83页 |
5.1.2 叙述性的环境展示 | 第83页 |
5.1.3 隐喻性的环境展示 | 第83-84页 |
5.2 主题阐释下的文化资源整合 | 第84-86页 |
5.2.1 总主题 | 第85页 |
5.2.2 次主题 | 第85页 |
5.2.3 故事线 | 第85-86页 |
5.3 人群与文化遗产间的活态联结 | 第86-91页 |
5.3.1 增强全民保护意识 | 第87-89页 |
5.3.2 生活方式的延续 | 第89-90页 |
5.3.3 现代适应性更新 | 第90-91页 |
5.4 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 第91-94页 |
5.4.1 结合旅游协同发展 | 第91-92页 |
5.4.2 多元资金保障 | 第92-94页 |
6.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价值传递 | 第94-108页 |
6.1 建立多层级的展示体系 | 第94-97页 |
6.1.1 政府引导 | 第94-95页 |
6.1.2 大众媒体参与 | 第95-96页 |
6.1.3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 第96-97页 |
6.2 调动公众参与展示互动活动 | 第97-100页 |
6.2.1 了解价值传递中的公众心理 | 第97-98页 |
6.2.2 在价值传递中引发公众关注 | 第98页 |
6.2.3 利用“体验式”的参与方式 | 第98-100页 |
6.3 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 | 第100-108页 |
6.3.1 新媒体的特性 | 第101-102页 |
6.3.2 基于实体的数字展示 | 第102-103页 |
6.3.3 基于虚拟技术的数字展示 | 第103-105页 |
6.3.4 虚拟场所感的营造 | 第105-108页 |
7. 实证研究-丙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提升研究 | 第108-132页 |
7.1 丙安历史文化名村概况及现状问题 | 第108-112页 |
7.1.1 现状概况 | 第109-110页 |
7.1.2 现状问题概述 | 第110-112页 |
7.2 丙安历史文化名村价值挖掘 | 第112-119页 |
7.2.1 文物和典型特征遗存 | 第112-116页 |
7.2.2 非物质文化要素 | 第116-117页 |
7.2.3 价值挖掘与建构 | 第117-119页 |
7.3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丙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策略 | 第119-132页 |
7.3.1 整体保护、突出风貌 | 第119-124页 |
7.3.2 主题阐释、活化利用 | 第124-128页 |
7.3.3 承传赓续、观念更新 | 第128-129页 |
7.3.4 产业带动、协同发展 | 第129-132页 |
8. 结语 | 第132-136页 |
8.1 论文总结 | 第132-133页 |
8.1.1 论文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8.1.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33页 |
8.2 论文展望 | 第133-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附录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