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8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1.1 乡村风貌 | 第12-13页 |
1.1.2 风貌与景观的区别 | 第13-14页 |
1.1.3 乡村风貌的范畴 | 第14页 |
1.1.4 乡村风貌营造需注意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3.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1.4.1 第一个问题-----乡村风貌营造的尺度层次问题 | 第21-22页 |
1.4.2 第二个问题-----缺乏系统的乡村风貌营造理论问题 | 第22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25-28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6.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 磐安县乡村风貌营造现状 | 第28-54页 |
2.1 自然状况 | 第28页 |
2.2 磐安县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28-54页 |
2.2.1 园林景观 | 第28-46页 |
2.2.2 建筑景观 | 第46-54页 |
3 磐安县乡村风貌营造原则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4-60页 |
3.1 磐安县乡村风貌营造的原则 | 第54-59页 |
3.1.1 生态兼顾生产原则 | 第54-55页 |
3.1.2 以人为本 | 第55-56页 |
3.1.3 循序渐进 | 第56-57页 |
3.1.4 和而不同 | 第57-58页 |
3.1.5 可持续发展 | 第58-59页 |
3.2 磐安县乡村风貌营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9-60页 |
3.2.1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 第59页 |
3.2.2 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 第59页 |
3.2.3 处理好建设需要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 第59页 |
3.2.4 融自然景观、地域风貌与现代文明为一体 | 第59页 |
3.2.5 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 第59-60页 |
4 磐安县乡村风貌营造分类设计 | 第60-118页 |
4.1 园林设计元素 | 第60-102页 |
4.1.1 地形设计 | 第60-62页 |
4.1.2 绿化种植景观 | 第62-72页 |
4.1.3 道路景观 | 第72-78页 |
4.1.4 场所景观 | 第78-80页 |
4.1.5 硬质景观 | 第80-89页 |
4.1.6 水景景观 | 第89-98页 |
4.1.7 庇护性景观 | 第98-101页 |
4.1.8 照明景观 | 第101-102页 |
4.2 建筑设计元素 | 第102-118页 |
4.2.1 选址 | 第103-105页 |
4.2.2 村庄肌理 | 第105页 |
4.2.3 院落 | 第105-106页 |
4.2.4 单体 | 第106-107页 |
4.2.5 建筑平面、建筑外观 | 第107-108页 |
4.2.6 墙体 | 第108-110页 |
4.2.7 屋顶 | 第110-112页 |
4.2.8 院墙 | 第112-113页 |
4.2.9 色彩、轮廓、空间 | 第113-114页 |
4.2.10 栏杆 | 第114-116页 |
4.2.11 门 | 第116页 |
4.2.12 窗 | 第116-118页 |
5 结语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