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CAN 总线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CAN 总线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CAN 总线实验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CAN 总线技术协议及其可调度性分析方法 | 第13-25页 |
2.1 引言 | 第13页 |
2.2 CAN 总线协议分析 | 第13-16页 |
2.2.1 CAN 总线的协议层 | 第13页 |
2.2.2 CAN 总线的物理层 | 第13-14页 |
2.2.3 CAN 总线的数据链路层 | 第14-16页 |
2.2.4 CAN 总线的可选应用层 | 第16页 |
2.3 CAN 总线可调度性分析方法 | 第16-24页 |
2.3.1 CAN 总线调度模型 | 第16-17页 |
2.3.2 经典的 CAN 总线 WCRT 分析 | 第17-21页 |
2.3.3 任意截止期限的 WCRT 分析 | 第21-23页 |
2.3.4 CAN 总线的故障模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CAN 总线优先级分配算法 | 第25-35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D-JMPO 算法 | 第25-27页 |
3.2.1 算法的最优性 | 第25-27页 |
3.2.2 D-JMPO 算法适用于 CAN 总线的条件 | 第27页 |
3.3 任意截止期限下的最优算法 | 第27-28页 |
3.4 鲁棒性优先级分配算法 | 第28-34页 |
3.4.1 可容许的错误数最大化 | 第30-32页 |
3.4.2 可容许的延时最大化 | 第32页 |
3.4.3 截止期失败的概率最小化 | 第32-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CAN 总线通信与应用实验规划 | 第35-46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CAN 总线实验规划 | 第35-36页 |
4.2.1 CAN 总线实验目标 | 第35-36页 |
4.2.2 CAN 总线实验项目规划 | 第36页 |
4.3 CAN 总线关键实验项目设计 | 第36-43页 |
4.3.1 CAN 总线位错误产生与检测实验 | 第36-37页 |
4.3.2 实际响应时间和最坏响应时间的比较实验 | 第37-38页 |
4.3.3 最坏响应时间的检测实验 | 第38页 |
4.3.4 验证经典可调度性分析方法适用条件的实验 | 第38-39页 |
4.3.5 DM 优先级分配算法对 CAN 总线适用条件的验证实验 | 第39-40页 |
4.3.6 能容许最多错误的鲁棒性优先级分配算法实验 | 第40-41页 |
4.3.7 能容许最大延时的鲁棒性优先级分配算法实验 | 第41页 |
4.3.8 截止期限失败概率最小化的鲁棒性优先级分配算法实验 | 第41-42页 |
4.3.9 综合性设计实验 | 第42-43页 |
4.4 CAN 总线通信与应用实验系统总体设计 | 第43-45页 |
4.4.1 系统总体硬件结构 | 第43-44页 |
4.4.2 系统总体软件架构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CAN 总线通信与应用实验的实现及验证 | 第46-64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CAN 总线实验系统硬件设计 | 第46-51页 |
5.2.1 通信接口电路 | 第46页 |
5.2.2 人机交互电路 | 第46-47页 |
5.2.3 应用实验模拟电路 | 第47-51页 |
5.3 CAN 总线实验系统软件设计 | 第51-57页 |
5.3.1 CAN 总线基本通信程序 | 第51-52页 |
5.3.2 报文参数配置程序 | 第52-53页 |
5.3.3 报文实际响应时间检测程序 | 第53-55页 |
5.3.4 位错误产生程序 | 第55-57页 |
5.4 实验验证 | 第57-63页 |
5.4.1 DM 优先级算法适用于 CAN 总线条件的实验验证 | 第57-60页 |
5.4.2 鲁棒性优先级分配算法可容许最大错误数的实验验证 | 第60-62页 |
5.4.3 综合设计实验验证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