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6页 |
1.3.1 混凝土力学性能应变率效应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材料试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混凝土材料力学特性细观层次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单轴动态抗压试验研究 | 第17-35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试验试件、设备与试验过程 | 第17-19页 |
2.2.1 试验试件 | 第17-18页 |
2.2.2 试验设备 | 第18页 |
2.2.3 试验过程 | 第18-19页 |
2.3 未腐蚀混凝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2.3.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 第19页 |
2.3.2 混凝土抗压应力-应变曲线 | 第19-20页 |
2.3.3 混凝土强度特性 | 第20-22页 |
2.3.4 混凝土变形特性 | 第22-24页 |
2.4 不同腐蚀周期混凝土柱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2.4.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 第24-25页 |
2.4.2 应力应变曲线 | 第25-26页 |
2.4.3 混凝土强度特性 | 第26-27页 |
2.4.4 混凝土变形特性 | 第27-30页 |
2.4.5 同一应变率下不同腐蚀周期混凝土全过程曲线分析 | 第30-31页 |
2.5 混凝土宏观破坏分析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微观试验与机理研究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腐蚀机理 | 第35-38页 |
3.2.1 混凝土主要化学组分 | 第35-36页 |
3.2.2 混凝土遭受硫酸盐侵蚀的主要反应 | 第36页 |
3.2.3 主要产物的侵蚀机理 | 第36-37页 |
3.2.4 干湿循环对硫酸钠侵蚀混凝土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试验试件、设备和试验过程 | 第38-39页 |
3.3.1 试验试件 | 第38页 |
3.3.2 试验设备与试验过程 | 第38-39页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3.4.1 混凝土饱和面干吸水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3.4.2 不同腐蚀周期混凝土表面和切面形态 | 第40-41页 |
3.4.3 XRD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3.4.4 SEM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3.5 腐蚀对混凝土率相关性影响机理探索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混凝土材料力学特性细观层次研究 | 第49-67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骨料粒径和数目的确定 | 第49-51页 |
4.2.1 Fuller 级配曲线与瓦拉文公式 | 第49-50页 |
4.2.2 骨料颗粒数目的计算 | 第50-51页 |
4.3 骨料随机位置的确定 | 第51-53页 |
4.3.1 蒙特卡洛法与骨料随机分布 | 第51-52页 |
4.3.2 骨料位置确定 | 第52-53页 |
4.4 各相材料本构关系选取及其损伤演化过程 | 第53-56页 |
4.4.1 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分析 | 第53页 |
4.4.2 混凝土各相材料力学性能 | 第53-54页 |
4.4.3 混凝土的损伤理论 | 第54-55页 |
4.4.4 损伤本构关系和损伤演变过程 | 第55-56页 |
4.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4.5.1 随机骨料模型生成 | 第56页 |
4.5.2 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4.5.3 边界条件选取 | 第57页 |
4.5.4 加载方式、步长和原则 | 第57-58页 |
4.6 混凝土单轴受压数值模拟 | 第58-66页 |
4.6.1 材料参数选取 | 第58-59页 |
4.6.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4.6.3 考虑腐蚀的混凝土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