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概述 | 第10-16页 |
1.1.1 自上而下方法 | 第10-13页 |
1.1.2 自下而上方法 | 第13-16页 |
1.2 超疏水表面的黏附性 | 第16-23页 |
1.2.1 超疏水表面黏附性的调控 | 第16-20页 |
1.2.2 黏附性具有智能响应的超疏水表面 | 第20-23页 |
1.3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25-32页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5-26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 实验原理:固体表面浸润性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静态的表征:接触角 | 第26-27页 |
2.2.2 动态的表征:前进角、后退角和接触角滞后 | 第27页 |
2.2.3 光滑和粗糙表面的浸润性 | 第27-30页 |
2.3 样品物理性能表征 | 第30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0页 |
2.3.2 X 射线衍射(XRD) | 第30页 |
2.3.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0页 |
2.4 样品浸润性表征 | 第30-32页 |
2.4.1 接触角(CA)测量 | 第30-31页 |
2.4.2 黏附力测量 | 第31-32页 |
第3章 具有可控黏附性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黏附性可控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1 气相腐蚀法构筑微球结构粗糙铜表面 | 第33-34页 |
3.2.2 一步浸泡法调控表面黏附性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3.3.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34-36页 |
3.3.2 晶体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3.3.3 表面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3.3.4 表面浸润性分析 | 第38-40页 |
3.3.5 表面黏附性分析 | 第40-42页 |
3.3.6 机理研究 | 第42-43页 |
3.4 应用研究——微量液体反应器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黏附力具有PH 响应性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在酸碱微液滴筛选中的应用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黏附力具有 PH 响应性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47页 |
4.2.1 微纳米结构的构筑 | 第47页 |
4.2.2 黏附力具有 pH 响应性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4.3.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47-49页 |
4.3.2 晶体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4.3.3 表面成分分析 | 第50-51页 |
4.3.4 表面浸润性分析 | 第51-53页 |
4.3.5 表面黏附性分析 | 第53-56页 |
4.3.6 黏附力具有 pH 响应性的机理研究 | 第56-57页 |
4.4 应用研究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具有 PH 响应的超疏水/超亲水铜网界面的制备及其在液体渗透方面的应用 | 第59-73页 |
5.1 引言 | 第59-61页 |
5.2 具有 PH 响应性的超疏水/超亲水铜网界面的制备 | 第61-62页 |
5.2.1 微纳米结构的构筑 | 第61-62页 |
5.2.2 具有 pH 响应性的超疏水/超亲水铜网界面的制备 | 第6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5.3.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62-63页 |
5.3.2 晶体结构分析 | 第63页 |
5.3.3 表面成分分析 | 第63-65页 |
5.3.4 表面浸润性分析 | 第65-69页 |
5.3.5 机理研究 | 第69-71页 |
5.4 应用研究——液体渗透分离装置 | 第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