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草地土壤碳储量及驱动力研究概况 | 第11-20页 |
1.1 土壤碳库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驱动力 | 第11-15页 |
1.2.1 气候 | 第12-13页 |
1.2.2 土壤 | 第13-14页 |
1.2.3 生物 | 第14-15页 |
1.3 土壤无机碳储量驱动力 | 第15-17页 |
1.4 草地土壤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 第17-19页 |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1.1 研究区位置 | 第20-21页 |
2.1.2 地貌 | 第21页 |
2.1.3 气候 | 第21页 |
2.1.4 植被与土壤 | 第21-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2.2.1 样线设置 | 第22页 |
2.2.2 植被调查 | 第22页 |
2.2.3 土壤剖面调查 | 第22-23页 |
2.2.4 气象数据的计算 | 第23页 |
2.2.5 土壤属性测定与计算 | 第23-25页 |
2.2.6 植物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标的计算 | 第25-26页 |
2.2.7 植物群落划分 | 第26-29页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3.1 随机森林模型 | 第29-30页 |
2.3.2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 | 第30-32页 |
2.3.3 偏相关分析 | 第32页 |
2.3.4 其他常规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蒙古高原北部天然草原土壤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33-43页 |
3.1 土壤碳储量的空间格局 | 第33-38页 |
3.1.1 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无机碳储量整体格局 | 第33-35页 |
3.1.2 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无机碳储量的关系 | 第35-38页 |
3.2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无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3.3 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无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随机森林的蒙古高原北部草原土壤碳储量驱动力分析 | 第43-48页 |
4.1 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子 | 第43-45页 |
4.1.1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子 | 第43-44页 |
4.1.2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子 | 第44-45页 |
4.2 土壤无机碳储量影响因子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基于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蒙古高原北部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驱动力分析 | 第48-63页 |
5.1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 | 第48-51页 |
5.1.1 数据资料 | 第48-49页 |
5.1.2 模型构建 | 第49-50页 |
5.1.3 模型评价 | 第50-51页 |
5.2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 | 第51-54页 |
5.3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 | 第54-57页 |
5.4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 | 第57-63页 |
第六章 蒙古高原北部草原土壤碳储量驱动力交互作用分析 | 第63-70页 |
6.1 土壤有机碳储量驱动力偏相关分析 | 第63-65页 |
6.1.1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潜变量的偏相关分析 | 第63-64页 |
6.1.2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潜变量的偏相关分析 | 第64-65页 |
6.2 土壤无机碳储量驱动力偏相关分析 | 第65-70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0-79页 |
7.1 讨论 | 第70-77页 |
7.1.1 土壤有机碳驱动力 | 第70-74页 |
7.1.2 土壤无机碳驱动力 | 第74-75页 |
7.1.3 土壤碳储量空间格局 | 第75-77页 |
7.2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7.3 创新与不足 | 第78页 |
7.4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0页 |
附录 R代码 | 第90-92页 |
随机森林模型代码(以土壤有机碳为例) | 第90页 |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代码 | 第90-91页 |
偏相关分析代码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