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玉米光敏色素基因的克隆与苗期光暗条件下表达分析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1页
    1.1 植物中的光受体第14-15页
    1.2 光敏色素的发现第15页
    1.3 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第15-16页
    1.4 拟南芥中的光敏色素第16-18页
        1.4.1 拟南芥光敏色素基因家族第16页
        1.4.2 拟南芥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第16-18页
        1.4.3 拟南芥光敏色素基因的表达第18页
    1.5 禾本科植物中的光敏色素第18-20页
        1.5.1 水稻中的光敏色素第18-19页
        1.5.2 小麦中的光敏色素第19页
        1.5.3 玉米中的光敏色素第19-20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玉米光敏色素基因的克隆第21-2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2.1.1 材料第21页
        2.1.2 方法第21-2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3-25页
        2.2.1 ZMPhyA1与ZMPhyA2的克隆分析第23-24页
        2.2.2 ZMPhyB1与ZMPhyB2的克隆分析第24页
        2.2.3 ZMPhyC1与ZMPhyC2的克隆分析第24-25页
        2.2.4 不同光敏感型玉米光敏素基因序列的差异分析第25页
    2.3 讨论与结论第25-26页
第三章 玉米光敏色素基因的蛋白质结构分析第26-3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6页
        3.1.1 材料第26页
        3.1.2 方法第2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6-34页
        3.2.1 ZmPhyA1与ZmPhyA2蛋白结构域分析第27-29页
        3.2.2 ZmPhyB1与ZmPhyB2蛋白结构域分析第29-32页
        3.2.3 ZmPhyC1与ZmPhyC2蛋白结构域分析第32-34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34-36页
第四章 玉米光敏色素与其他作物的同源分析第36-4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4.1.1 材料第36页
        4.1.2 方法第36-3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4.2.1 PhyA蛋白聚类同源分析第37-39页
        4.2.2 PhyB蛋白聚类同源分析第39-41页
        4.2.3 PhyC蛋白聚类同源分析第41-43页
    4.3 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玉米光敏色素表达模式分析第44-5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5.1.1 材料第44页
        5.1.2 方法第44-4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6-52页
        5.2.1 ZmPhyA1与ZmPhyA2表达模式分析第46-48页
        5.2.2 ZmPhyB1与ZmPhyB2表达模式分析第48-50页
        5.2.3 ZmPhyC1与ZmPhyC2表达模式分析第50-52页
    5.3 小结第52-55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55-58页
    6.1 讨论第55-57页
        6.1.1 不同光敏感型玉米光敏色素基因的蛋白质差异分析第55页
        6.1.2 玉米光敏色素蛋白聚类同源分析第55-56页
        6.1.3 不同光敏感型玉米光敏色素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56-57页
    6.2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粒介导的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肝脏细胞的分化研究
下一篇:不同尺度Duffing系统的分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