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景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1 生态经济 | 第10页 |
1.2.2 生态旅游 | 第10页 |
1.2.3 大别山片区 | 第10-11页 |
1.2.4 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景区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3 简评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资源 | 第16-30页 |
2.1 大别山片区生态经济发展概述 | 第16-18页 |
2.1.1 经济发展较快 | 第16页 |
2.1.2 生态地位突出 | 第16-17页 |
2.1.3 区位优势独特 | 第17页 |
2.1.4 旅游资源丰富 | 第17-18页 |
2.1.5 生态旅游体系基本建立 | 第18页 |
2.2 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 第18-19页 |
2.2.1 黄冈经济发展概况 | 第18页 |
2.2.2 旅游指标持续增长 | 第18-19页 |
2.2.3 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 第19页 |
2.3 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景区概述 | 第19-22页 |
2.3.1 大别山生态旅游景区概况 | 第19-21页 |
2.3.2 景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 | 第21-22页 |
2.3.3 景区游客及旅游收入分析 | 第22页 |
2.4 黄冈生态旅游资源挖掘及拓展 | 第22-28页 |
2.4.1 生态资源条件 | 第22-24页 |
2.4.2 地理区位优势 | 第24-25页 |
2.4.3 历史文化特色 | 第25页 |
2.4.4 经济发展态势 | 第25-26页 |
2.4.5 政策环境支持 | 第26-27页 |
2.4.6 广大客源市场 | 第27-28页 |
2.4.7 区域合作优势 | 第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大别山生态旅游运营研究 | 第30-45页 |
3.1 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发展经验 | 第30-34页 |
3.1.1 政府主导推动生态旅游持续发展 | 第30-31页 |
3.1.2 市场主体激发生态旅游发展动力 | 第31-32页 |
3.1.3 坚持旅游营销持续打造旅游品牌 | 第32-33页 |
3.1.4 生态保护是生态经济的发展前提 | 第33-34页 |
3.1.5 比较优势是生态经济的先决条件 | 第34页 |
3.2 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 第34-38页 |
3.2.1 尚未形成生态旅游规划体系 | 第34-35页 |
3.2.2 生态保护绿色开发意识较差 | 第35-36页 |
3.2.3 经济发展居民共享矛盾激化 | 第36页 |
3.2.4 生态资源雷同区域竟争加剧 | 第36-37页 |
3.2.5 急缺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 | 第37页 |
3.2.6 缺乏文化对接以及品牌塑造 | 第37-38页 |
3.3 加快大别山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 第38-45页 |
3.3.1 全面推动大别山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 | 第38-39页 |
3.3.2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 第39-40页 |
3.3.3 深化区域合作促进生态旅游集群发展 | 第40-41页 |
3.3.4 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 | 第41-43页 |
3.3.5 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带动和教育功能 | 第43-44页 |
3.3.6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实施立体精准营销 | 第44-45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4.1 结论 | 第45-46页 |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