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5页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荒漠化治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 荒漠化 | 第16页 |
2. 沙漠化 | 第16页 |
3. 土地退化 | 第16-17页 |
4. 沙地与沙化 | 第17页 |
(二) 荒漠化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7页 |
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18页 |
3. 外部性理论 | 第18页 |
4. 金融约束理论 | 第18页 |
5. 沙产业理论 | 第18-20页 |
二、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现状 | 第20-41页 |
(一) 内蒙古地区荒漠化概况 | 第20-24页 |
1. 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现状 | 第20-21页 |
2. 内蒙古地区荒漠化成因 | 第21-24页 |
(二) 内蒙古荒漠化治理参与主体及表现 | 第24-32页 |
1. 政府在荒漠化治理中表现 | 第24-27页 |
2. 市场在荒漠化治理中表现 | 第27-31页 |
3. 第三部门在荒漠化治理中表现 | 第31-32页 |
(三) 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成效 | 第32-41页 |
1. 生态环境改善 | 第33-37页 |
2. 农牧民增收 | 第37页 |
3. 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 | 第37-38页 |
4. 治沙思路得到拓展 | 第38页 |
5. 社会力量更多青睐荒漠化治理 | 第38-40页 |
6. 成就荒漠化治理典范 | 第40-41页 |
三、内蒙古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1-47页 |
(一) 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问题 | 第41-44页 |
1. 荒漠化治理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撑 | 第41-42页 |
2. 荒漠化治理缺乏市场参与动力和互动性 | 第42-43页 |
3. 荒漠化治理缺乏人才与科技的投入 | 第43页 |
4. 荒漠化治理的监测数据跟踪迟缓 | 第43-44页 |
(二) 内蒙古荒漠化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1. 荒漠化治理缺乏政府指导性 | 第44页 |
2. 荒漠化治理政策法规与监管服务不到位 | 第44-45页 |
3. 荒漠化治理中的金融支持不完善 | 第45页 |
4. 荒漠化治理市场主体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 | 第45-46页 |
5. 第三部门参与荒漠化治理与监督力量薄弱 | 第46-47页 |
四、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7-53页 |
(一) 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 第47-50页 |
1. 倡导ppp模式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2. 引领“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 | 第48页 |
3. 增强金融政策相关支持 | 第48-49页 |
4. 完善政策法规与服务体系 | 第49页 |
5. 关注大数据的应用 | 第49-50页 |
(二)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 第50-52页 |
1. 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号召 | 第50页 |
2.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 第50-51页 |
3. 加强主体间相互合作 | 第51页 |
4. 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 第51页 |
5. 拓展荒漠化治理广度与手段 | 第51-52页 |
(三) 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力 | 第52-53页 |
1. 第三部门对荒漠化治理主体进行有效监督 | 第52页 |
2. 大众积极参与荒漠化的治理与监督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