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5.2 案例分析法 | 第16-17页 |
1.5.3 数据分析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8-33页 |
2.1 城市污水概述 | 第18页 |
2.1.1 城市污水的概念与特征 | 第18页 |
2.1.2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 第18页 |
2.2 污水的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 | 第18-24页 |
2.2.1 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2.2.2 污水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2.3 A~2/0工艺机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33页 |
2.3.1 A~2/O工艺机理 | 第24-26页 |
2.3.2 A~2/O工艺的特点 | 第26页 |
2.3.3 A~2/O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2.3.4 A~2/O工艺脱氮除磷之间存在的矛盾及解决对策 | 第28-30页 |
2.3.5 A~2/O工艺的优点 | 第30页 |
2.3.6 A~2/O工艺的改良 | 第30-33页 |
第3章 成都第四污水处理厂运行工艺分析 | 第33-46页 |
3.1 污水厂污水处理工艺 | 第33-35页 |
3.1.1 污水处理厂 | 第33页 |
3.1.2 污水进厂水总干管 | 第33-35页 |
3.2 工艺特点 | 第35-36页 |
3.3 主要构筑物 | 第36-41页 |
3.3.1 粗格栅 | 第36页 |
3.3.2 污水提升泵房 | 第36页 |
3.3.3 细格栅 | 第36-37页 |
3.3.4 曝气沉砂池 | 第37页 |
3.3.5 一体化生化池 | 第37-41页 |
3.4 进水水质分析 | 第41-46页 |
3.4.1 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4.2 进水水质 | 第42-46页 |
第4章 成都市第四污水处理厂A~2/O工艺运行效果评估及优化 | 第46-55页 |
4.1 成都市第四污水处理厂A~2/O工艺处理效果 | 第46-52页 |
4.1.1 A~2/O工艺运行效果评估 | 第46页 |
4.1.2 整体工艺运行效果评估 | 第46-52页 |
4.1.3 A~2/O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 第52页 |
4.2 成都市第四污水处理厂A~2/O工艺优化 | 第52-55页 |
4.2.1 优化方案的制定 | 第52-55页 |
第5章 A~2/O工艺的控制及节能 | 第55-67页 |
5.1 A~2/O丁艺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55-58页 |
5.1.1 脱氮反应引起的污泥上浮 | 第55页 |
5.1.2 处理水SS浓度高造成处理水COD升高 | 第55-56页 |
5.1.3 系统内的泡沫问题 | 第56-57页 |
5.1.4 曝气池的池角污泥不好清理 | 第57页 |
5.1.5 进水BOD偏低 | 第57页 |
5.1.6 潜水搅拌器的安装角度 | 第57页 |
5.1.7 水质检测 | 第57-58页 |
5.2 A~2/O工艺的控制 | 第58-60页 |
5.2.1 ORP的控制 | 第58页 |
5.2.2 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的控制 | 第58页 |
5.2.3 曝气系统的控制 | 第58-59页 |
5.2.4 回流污泥系统的控制 | 第59页 |
5.2.5 内回流的控制 | 第59页 |
5.2.6 溶解氧的控制 | 第59-60页 |
5.3 节能措施 | 第60-67页 |
5.3.1 电能分布情况 | 第60-61页 |
5.3.2 主要生产系统能耗计算 | 第61-63页 |
5.3.3 辅助生产系统能耗计算 | 第63页 |
5.3.4 电能消耗指标分析 | 第63-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