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页
    1.2 并联机器人概述第7-8页
    1.3 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及应用第8-11页
    1.4 并联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第11-13页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13-15页
第二章 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第15-33页
    2.1 并联机器人坐标变换矩阵第15-17页
    2.2 并联机构平台运动学反解第17-19页
        2.2.1 6-DOF并联机构位置坐标系第17-18页
        2.2.2 运动学反解第18-19页
    2.3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第19-26页
        2.3.1 运动学正解第19页
        2.3.2 极端学习机算法第19-22页
        2.3.3 基于极端学习机算法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第22-26页
    2.4 并联机构的速度/加速度分析第26-28页
    2.5 运动空间分析第28-32页
        2.5.1 影响并联机构运动空间的原因第29-31页
        2.5.2 求解运动空间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6-DOF并联机构平台动力学分析第33-41页
    3.1 6-DOF并联机构的受力分析第33-34页
    3.2 牛顿—欧拉方程第34-37页
    3.3 6-DOF并联平台的动力学建模第37-39页
    3.4 SimMechanics中的动力学模型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6-DOF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标定第41-45页
    4.1 运动学标定步骤第41-42页
    4.2 误差标定第42-44页
    4.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6-DOF并联机构运动控制策略研究第45-60页
    5.1 运动轨迹规划第45-49页
    5.2 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第49-50页
    5.3 6-DOF并联机器人动态特性第50-51页
    5.4 并联机器人运动稳定控制第51-59页
        5.4.1 PD控制第52-54页
        5.4.2 鲁棒自适应控制第54-56页
        5.4.3 6-DOF并联机器人的鲁棒自适应PD控制第56-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6.1 论文总结第60-61页
    6.2 工作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8-69页
致谢第69-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主从式机器人辅助穿刺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果壳网微信公众号内容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