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继电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12-13页 |
1.4 仿真软件的设计方法 | 第13-14页 |
1.4.1 基于面向功能的软件 | 第13页 |
1.4.2 基于面向结构图的软件 | 第13-14页 |
1.5 仿真系统的结构 | 第14-16页 |
1.5.1 电力系统仿真模块 | 第15-16页 |
1.5.2 保护运行模块、控制面板与保护屏 | 第16页 |
1.5.3 信号输出模块 | 第16页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仿真平台的物理模型搭建 | 第18-27页 |
2.1 间隔层的概念 | 第18-20页 |
2.1.1 间隔层装置的优点 | 第18-19页 |
2.1.2 间隔层装置分类 | 第19-20页 |
2.2 站控层的概念 | 第20页 |
2.2.1 后台机 | 第20页 |
2.2.2 规约转换器 | 第20页 |
2.2.3 五防工作站 | 第20页 |
2.3 面向对象技术简介 | 第20-23页 |
2.4 仿真平台的物理搭建 | 第23-25页 |
2.5 仿真实验室的搭建注意事项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继电保护装置仿真的实现 | 第27-36页 |
3.1 概述 | 第27-29页 |
3.2 继电保护仿真的实现 | 第29-31页 |
3.2.1 微机保护仿真原理 | 第29-30页 |
3.2.2 微机保护仿真实现 | 第30-31页 |
3.2.3 RCS-941A型微机保护运行情况 | 第31页 |
3.3 RCS-941A型微机线路保护装置调试功能的实现 | 第31-34页 |
3.3.1 前期校验与检查 | 第31-32页 |
3.3.2 距离保护 | 第32页 |
3.3.3 零序过流保护 | 第32-33页 |
3.3.4 低周保护 | 第33页 |
3.3.5 输出接点检查 | 第33-34页 |
3.3.6 打印动作报告 | 第34页 |
3.4 完成输出仿真结果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自动化设备仿真的实现 | 第36-41页 |
4.1 通信规约的定义 | 第36页 |
4.1.1 通信规约定义和内容 | 第36页 |
4.2 通信规约分类 | 第36-40页 |
4.2.1 循环传输规约 | 第36-37页 |
4.2.2 问答式传输规约 | 第37页 |
4.2.3 面向字符的通信规约 | 第37-39页 |
4.2.4 面向比特的通信规约 | 第39-40页 |
4.3 NS2000后台数据修改的实现 | 第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继保自动化仿真应用情况 | 第41-48页 |
5.1 仿真实验室的应用情况 | 第41-42页 |
5.1.1 技能竞赛类成果 | 第41-42页 |
5.1.2 标准编制类成果 | 第42页 |
5.1.3 技术创新类成果 | 第42页 |
5.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第42-43页 |
5.2.1 减少系统搭建费用 | 第42-43页 |
5.2.2 有效开展员工培训 | 第43页 |
5.3 仿真实验室的应用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5.3.1 系统稳定性不足 | 第43-44页 |
5.3.2 承纳人员不足 | 第44页 |
5.4 仿真实验室的扩建计划 | 第44-46页 |
5.4.1 工程概述 | 第44-45页 |
5.4.2 质量控制 | 第45-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