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性学习 | 第9页 |
1.1.2 校本课程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校本课程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6-26页 |
2.1 研究性学习概论 | 第16-20页 |
2.1.1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2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 第18-20页 |
2.2 校本课程开发概论 | 第20-24页 |
2.2.1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 第20-21页 |
2.2.2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 第21-22页 |
2.2.3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 第22-23页 |
2.2.4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 第23-24页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3.1 生活教育理论 | 第24页 |
2.3.2 课程编制理论 | 第24页 |
2.3.3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2.3.4 课程资源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 第26-34页 |
3.1 学校外部环境的分析 | 第26页 |
3.2 学校内部情况分析 | 第26-27页 |
3.2.1 学校情况分析 | 第26-27页 |
3.2.2 学校校本课程委员会 | 第27页 |
3.3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教师问卷调查 | 第27-31页 |
3.3.1 调查结果 | 第27-29页 |
3.3.2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9-31页 |
3.4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学生问卷调查 | 第31-34页 |
3.4.1 调查结果 | 第31-32页 |
3.4.2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34-48页 |
4.1 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 第34-35页 |
4.1.1 课程总目标 | 第34-35页 |
4.1.2 课程的具体目标 | 第35页 |
4.2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 第35-37页 |
4.2.1 创新性 | 第35-36页 |
4.2.2 适宜性 | 第36页 |
4.2.3 趣味性 | 第36页 |
4.2.4 重要性 | 第36页 |
4.2.5 有效性 | 第36页 |
4.2.6 研究性 | 第36-37页 |
4.3 校本课程教材 | 第37-48页 |
4.3.1 教材目录及简介 | 第37-43页 |
4.3.2 教材案例 | 第43-48页 |
第五章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48-60页 |
5.1 课程实施的内涵 | 第48页 |
5.2 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 第48-50页 |
5.2.1 课程的准备阶段 | 第49页 |
5.2.2 课程的实施阶段 | 第49页 |
5.2.3 课程的完善阶段 | 第49-50页 |
5.3 课程实施案例 | 第50-60页 |
5.3.1 教师教学设计案例 | 第50-54页 |
5.3.2 学生的活动设计案例 | 第54-60页 |
第六章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 | 第60-64页 |
6.1 课程评价的内涵 | 第60页 |
6.2 校本课程评价的实施 | 第60-64页 |
6.2.1 对学生的评价 | 第60-61页 |
6.2.2 对教师的评价 | 第61页 |
6.2.3 对课程的评价 | 第61-64页 |
第七章 实践的成果与反思 | 第64-66页 |
7.1 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果 | 第64页 |
7.1.1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 第64页 |
7.1.2 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 第64页 |
7.1.3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 第64页 |
7.2 实践后的反思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附录一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