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行为实行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预备行为实行化概述 | 第11-25页 |
1.1 预备行为实行化立法考察 | 第11-15页 |
1.1.1 德国相关立法例之考察 | 第11-12页 |
1.1.2 日本相关立法例之考察 | 第12-13页 |
1.1.3 俄罗斯相关立法例之考察 | 第13页 |
1.1.4 台湾地区相关立法例之考察 | 第13-14页 |
1.1.5 我国相关立法例之考察 | 第14-15页 |
1.1.6 中外预备行为实行化之立法比较 | 第15页 |
1.2 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界定 | 第15-21页 |
1.2.1 预备行为的概念 | 第15-18页 |
1.2.2 实行行为的概念 | 第18-20页 |
1.2.3 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关系 | 第20-21页 |
1.3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内涵与外延 | 第21-25页 |
1.3.1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涵义 | 第21-22页 |
1.3.2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特征 | 第22-23页 |
1.3.3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类型 | 第23-25页 |
2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理论基础 | 第25-34页 |
2.1 风险社会理论 | 第25-27页 |
2.1.1 风险社会理论内容 | 第25-26页 |
2.1.2 风险社会对传统刑法理论的冲击 | 第26-27页 |
2.1.3 预备行为实行化符合刑法的预防功能 | 第27页 |
2.2 行为无价值论 | 第27-30页 |
2.2.1 行为无价值论的核心内容 | 第28-29页 |
2.2.2 预备行为实行化符合行为无价值论 | 第29-30页 |
2.3 抽象危险犯理论 | 第30-34页 |
2.3.1 抽象危险犯理论内容 | 第30-32页 |
2.3.2 预备行为实行化是抽象危险犯的立法体现 | 第32-34页 |
3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正当性分析 | 第34-40页 |
3.1 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34-36页 |
3.1.1 我国的刑事政策及其功能 | 第34-35页 |
3.1.2 预备行为实行化符合我国刑事政策 | 第35-36页 |
3.2 社会现实的需要 | 第36-40页 |
3.2.1 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 | 第36-38页 |
3.2.2 社会不安心理加剧 | 第38-40页 |
4 我国预备行为实行化前景分析 | 第40-46页 |
4.1 我国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思考 | 第40-42页 |
4.1.1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功能 | 第40-41页 |
4.1.2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弊端 | 第41-42页 |
4.2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控制 | 第42-46页 |
4.2.1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立法限制 | 第42-43页 |
4.2.2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刑法解释限制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